第二十一章:千年一叹(1)

第二十一章:千年一叹(1)

上个世纪40年代,一位国统区的记者到延安采访**后,发现**有一个同其他领导人很不一样的地方。他说:**“并不是那种一谈政治报告,便将自己的趣味性灵加以贬斥的人物”。他的结论是:**“是最懂得中国历史的**的行动家”。读过**著述的人,常常会生出这样的感慨:现代历史如果没有把**铸造为革命家和政治领袖,除了写诗,他完全还可能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文人学者,是位一流的历史学家和文章家。他依然会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独特的地位。诗人政治家的另一面,本来就是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在南来北往的考察途中,**总是携带着一个硕大而沉重的木头书箱。在西子湖畔、东湖之滨,在广州小岛、长沙蓉园,流传着许许多多**凝神读书的故事。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里,至今还放在那里的一张特制木头大床,似乎诉说着**别具一格的生活状态。它的一半摆的是各种各样的书,它的另一半,才是主人睡觉的地方。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批注。他读过的一套二十四史,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影印出版后,尽管售价达16万元之巨,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典藏精品。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美国的时候,还把它作为国礼,送给了哈佛大学。我们可以想象—**仿佛斜靠在床上,一旁的灯光勾勒出他身着睡衣,以手托书的剪影。近看,那不时变化的眼神,微微翘起的嘴角,传达着心湖深处泛起的波澜。窗外不时传来夏虫或寒风的鸣叫,春花或秋月的拂动。忽然,这个同天籁地气、上下古今对话的剪影活动起来,拿铅笔的右手,在书籍的天头地脚之间写了起来。**写的是什么呢?比如,1958年1月12日那天深夜,他在南宁住所写的是:“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比如,1969年6月3日那天深夜,他在武汉住所读《南史·陈庆之传》,写的是:“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演出的雄壮活剧,确实动人心魄,令人神往。星河耿耿,银汉迢迢。远逝的历史烽烟,早已化作了一个民族的记忆。千回百转,千淘万漉。在记忆的河流中,奔涌的应该是历史的兴衰,民族的悲欢,还有那经验和智慧泛起的不尽浪花。军事家**,是这些浪花最充实的拥有者。大诗人**,是这些浪花最执著的观赏者。革命家**,是这些浪花最勇敢的批判者。思想家**,是这些浪花最深刻的辨析者。到了晚年,**重又上溯到烟波浩淼、浪峰叠涌的历史河道里去游泳了。他的目光穿越遥远的时空,投向若近若远的千年烟尘,还有整个人类历史的风风雨雨。令人深思的是,进入他胸怀视野的,大都是志大才高而又命运多舛的悲剧性人物。首先是唐朝文宗时期一个叫刘(fn)的人。当时,宦官专权,朝中许多官员都不敢说话,而进士出身的小官刘,却四处宣传自己翦除宦官的主张。唐文宗举行“贤良方正”科考时,他写了洋洋五千言的对策,直斥朝政,说“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并提出了一系列削弱宦官势力的办法。连考官都害怕了,不敢录取他。但被录取的人当中,有人上书唐文宗,宁愿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刘,也不愿让国家失掉一个人才。唐文宗也是个怕宦官的人,竟没有采纳。最终,刘遭宦官迫害,屈死他乡。**读《旧唐书·刘传》时,特意在刘所写的对策开头处,批了三个字:“起特奇”。似乎言犹未尽,又写一诗—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千年一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