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千年一叹(3)

第二十一章:千年一叹(3)

歌未竟,东方白。诗人以咏史的形式,透彻地表达了甚至是总结了自己的历史观。但这又是激情的酝酿,形象的思维,诗意的总结,好似在文明峰巅对文明河谷的俯瞰。不是吗?开篇就让读者听到天边传来的悠远天籁,百万年前的人类从童年走来。人猿相别,石具铁器,刀耕火种,人类进化的艰难过程被浓缩为几幅极具情态的画面,宏大的诗意沧桑一步步把读者笼罩。瞬间,诗人一下子亮出了自己的高度—“不过是几千寒热”。含而不露的平静下面,是沉雄的底气。混沌的史前文明,就这样轻轻拂过了。接下来,历史厚重的铠甲打开了,冰山融化了。一览无余的历史原野上,展露出连绵不断的战争,部落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阶级之间的战争,更展露出让人震撼的斑斑血迹。这不是一般书生的惊世骇俗之论。也不是单纯史家从故纸堆里淘出的无奈浩叹。这是沉淀着不凡经历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历史的观照中得出的一个宏大结论。曾有多少神话、史诗、戏剧、传奇,以及市井小说,把对垒、冲突、争斗作为永恒的题材。更不用说军事、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更为实际的活动演绎了。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或许有些绝对。但基本事实如此。权威的《中**事百科全书》记载:从战国到清代2300多年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战争就有1800多次。如果一场战争平均打一年,那就占了1800多年,何况有的战争常常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熟读《资治通鉴》的**,在青年时代的一则读书笔记里欣然写道:“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在晚年的一次闲谈中,依然表示:《资治通鉴》那是一部“相砍书”。“相砍”的结果是,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是**阐发的有名的历史观。然而,在青灯黄卷之下虚掷生命的古代读书人,有多少是这样看待历史的呢?**发现,岁月在史书的编排中失去了真实。一代一代的修史,一代一代的读史,重复着宫闱演变,重复着帝业兴衰,重复着隐恶扬善,重复着偏见与不公。一部漫长的二十四史,遍布**的怀疑和诘问。他要向历史挑战了。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历史,还是被正统史书所不容的盗跖、庄、陈胜、吴广这些揭竿造反的奴隶和底层的民众创造历史?**的答案是:一部二十四史的风流人物,应该从这些“奋起挥黄钺”的底层造反者说起。这与中国革命的经历和**自身的作为是吻合的。回想当年—“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正是他揭竿起义的根本原因。“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也正是他拥有力量和自信的所在。**把历史进步的最高法则,归于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把最高的赞美和最炽烈的虔诚,献给了人民:“六亿神州尽舜尧。”古人期期向往而不可企及的最贤明的英雄,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他们近在眼前,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亿万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是**晚年的名言。“歌未尽,东方白”。欲说还休的**,读史的沉重思索还在延伸,借用诗词来展露史观的灵感和热情,继续迸发。中国历史上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政治思想和实践派别,进入了晚年**的视野。这两个派别的分歧,主要在重礼治还是重法治,重怀柔还是重权威,重王道还是求霸道,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孔夫子与秦始皇两个人分别是这两方面的代表。而孔夫子的代表性主要在思想礼仪方面,秦始皇的代表性主要在实践功业方面。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千年一叹(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