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业未竟,鬓已秋(3)

第二十二章:业未竟,鬓已秋(3)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追忆流逝的风烟,让过去和现在的一切都成为诗。诗人当时还以“念奴娇”词牌写了一首《井冈山》,构思和语境同这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大体相似,或许是先写的“念奴娇”,觉得不太满意,便换成“水调歌头”重写。如果加上当年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写的《西江月·井冈山》,**一生以“井冈山”为题写了三首词。井冈山,成为**惟一一个三次倾注诗情的地方。在诗人重上井冈山的感受中,从革命战争到社会主义建设,38年的历史步伐,留下的除了“莺歌燕舞”的如画江山以外,更重要的是沉淀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激发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这些豪情壮志,既是历史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创造未来的动力和信心。“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红旗,是改变世界的动力和象征,也是诗人特别酷爱的意象。从“旗号镰刀斧头”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旗跃过汀江”到“风展红旗如画”;从“风卷红旗过大关”到“不周山下红旗乱”;从“红旗漫卷西风”到“壁上红旗飘落照”;从“红旗卷起农奴戟”到“妙香山上战旗研”……旗帜飘过巍巍井冈,茫茫乌蒙,绵绵六盘,浩浩中国……一曲曲艰难困苦与诗意盎然的“红旗颂”,注入了诗人缔造红旗、护卫红旗的生死之情。《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让人们隐约看到了一座精神之桥,一座从昨天到今天进而开辟未来的思想之桥。**的诗兴和诗思,就这样走进了一条主题鲜明的通道:他决心按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去揭示命运,去掌握未来。一年后,他作出了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错误的决策。美国传记作家特里尔称:**具有使人惊讶的能力,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或许是他晚年对自己的制度所作的打击。一生都深谙政权无比重要的革命领袖,为了掌握未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0年后,不惜以73岁的高龄,毅然发动群众通过全面夺权,去“改造”历半生坎坷亲手缔造并一直倍加珍视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或许,他希望用最好的东西来替代已经拥有的现实。英语里有一句格言:最好的东西是好东西的敌人。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最好的东西,只有更好的东西。一味追求最好,常常会忽视、轻视乃至厌倦好的东西。1966年6月,**先后到了杭州和韶山。在南方,他以极其复杂的心情观察着、思考着“文化大革命”发生后遥远北京漫天波涌的政治形势。他的观察和思考,属于政治家的,也是属于诗人的。于是,便有了一首《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这是**写的最后一首关于现实题材和惟一一首直接描写“文化大革命”的作品。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收入《**诗词集》公开发表。在**生前,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如今保存下来的是经他审定过的抄件。这首诗当时没有以任何形式流传出来,可能有许多原因,但与作者在诗中表达的复杂心境不能没有关系。细细品味,“文化大革命”狂飙在北京突起之时,作者“又来南国踏芳枝”,语句虽然轻松,心情却未必如遥远的空间距离所显示的那样作壁上观。接下来“青松怒发”、“败叶纷落”、“风雷惊世”、“旌旗满街”各种意象的描述,依然是剑拔弩张的气氛,依然是因激情投入而显得十分自信的心理状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业未竟,鬓已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