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详红楼梦(9)

五详红楼梦(9)

早本宝钗是王夫人的表侄女──见戚本第六十七回,那已经不很早,"

风月宝鉴"

收入此书后,此回已经又改写过一次了。

可见早本没有王薛是近亲的这一重关系,显然不预备写王夫人凤姐看中宝钗,想培植母家势力──这与王夫人的个性也不合。

此后改为近亲,大概是因为不然长期寄居不合理。

金玉姻缘出于元妃的主张,照理是最合适的安排。

而且绚烂的省亲给宝玉带来了大观园,同时也留下了这么个恶果,不到半年就在节礼上透了消息,极富于人生的讽刺。

但是第一个早本内,元妃不过是王妃,地位不够崇高。

王妃晋级,想必就是为了这原因。

怎见得不是别人根据第二十八回的线索,改写八十回本末尾?因为八十回本未完,别人尽可以续书,写八十回后奉元妃命金玉联姻,黛玉病逝,何必移到八十回前?第二十八回写得极早。

回前总批有"

自闻曲回以后回回写药方"

,但是除了此回这一次,第二十三回后这五回都没提黛玉的药方──已经都删了。

此回描写宝钗"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等句,与诗联期(一七五五年左右)定稿的第八回重复,因为隔的年数太多。

回内宝玉说出一个奇异的药方,凤姐附和,证明他不是信口开河。

宝玉向林黛玉说道:"

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

──各本同称凤姐为"

二姐姐"

,与迎春混淆不清。

书中人当面称呼兄嫂不兴连名字,例如第十三回凤姐称贾珍"

大哥哥"

,贾瑞向她提起贾琏,也称"

二哥哥。

宝玉平时只叫凤姐"

姐姐"

,对别人说起才称"

凤姐姐。

此处称"

二姐姐"

是跟着贾琏行二,正如"

二弟妹"

往往称做"

二妹妹。

但是叫凤姐"

二姐姐"

,叫迎春什么?第一个早本已有第二十二回。

当时还没有贾赦邢夫人,贾家只有贾政一房,贾琏可能是堂侄(见"

四详"

)。

第二十八回也写得极早。

是否起初也没有迎春,因此叫凤姐"

二姐姐"

?那这"

二"

字就是个漏网之鱼了"

风月宝鉴"

收入此书后,书中才有宁府。

惜春原是贾政幼女,自有宁府后才改为贾珍的妹妹(见"

四详"

)。

惜春原是贾政之女的又一迹象,是第六十二回林之孝家的报告探春:"

四姑娘房里小丫头彩儿的娘,现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听见了问着他,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撵出去才好"

探春道:"

怎么不回大奶奶?"

林之孝家的道:"

方才大奶奶都往厅上姨太太处去了,顶头看见,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来"

探春道:"

怎么不回二奶奶?"

平儿道:"

不回去也罢,我回去说一声就是了"

探春点点头道:"

既这么着,就撵出他去,等太太回来了再定夺"

惜春的丫头都是从东府带来的,丫头的母亲也是宁府奴仆,不会在大观园内当差。

即使有例外,探春也应当问一声,是东府的人,就该像第七十四回的入画一样,要等尤氏来处理,李纨凤姐探春都不会擅自发放。

显然第六十二回的惜春还是探春的异母妹,当时还没有宁府。

此回与下一回都是写宝玉的生日。

此回湘云醉眠芍药裀,下一回占花名就抽到海棠春睡。

第六十三回也写得极早,回内元春还是个王妃;大概与此回本是一回,后来扩充成两回。

迎春是否早先也是贾政的女儿?前面提起过,宝玉起初与元春只相差一岁。

如果迎春也是贾政的女儿,只能是庶出。

惜春本来是贾政幼女,不是孤儿,但是至少是早年丧母,才养成她孤僻的性格"

四详"

推测她也许是周姨娘的女儿,是错误的。

迎春也死了母亲,而与惜春不应同母。

如果迎春惜春都是贾政亡妾所生,加上赵姨娘以及与赵姨娘作对照的周姨娘,贾政姬妾太多──今本将他与姬妾众多的贾赦对照,正如迎春反衬出探春的才干。

──因此迎春不会是贾政的女儿。

她是与贾赦邢夫人同时添写的人物。

第二十二回赏灯家宴有迎春而没有贾赦夫妇,想必是因为回内迎春制的灯谜是后添的,所以没忘了在席上也连带添上迎春。

第一个早本就我们所知,已经有了第二十二回、第六十二回──缺下半回"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因为这时候还没有甄士隐贾雨村与英莲──与第六十三回。

写第二十八回时,仍旧只有贾政一房,没有贾赦夫妇与迎春,但是元春已经改为皇妃,赏赐的节礼暗示后文元妃主张金玉联姻。

一七五四本前,书名"

红楼梦"

时,黛玉死后宝玉才定亲。

明义"

题红楼梦"

诗有:"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第一个早本内大概也是这样,此后改为奉妃命定亲后黛玉才死。

至书名"

红楼梦"

时已经又改了回来。

为什么要改回来?一七五四本前,第五十八回元妃已死。

这一点一直就是这样──第一个早本已有第二十二回,回内灯谜预言元春就快死了。

奉妃命联姻的本子里,遗命没有宣布,因为贾家给贾妃戴孝是国孝兼家孝,不能婚娶,早说穿了需要回避,种种不便。

近八十回方才行聘,大概不久黛玉就死了,否则婚后与黛玉相处,实在无法下笔。

宝玉婚后不会像贾琏那样与别房妇女隔离──贾母离不了他,与黛玉不免天天在贾母处见面。

他们俩的关系有一种出尘之感,相形之下,有一方面已婚,就有泥土气了。

仅只定了亲,宝钗不过来了,宝黛仍旧在贾母处吃饭,直到黛玉病倒,已经十分难堪──为了宝玉定亲而病剧,照当时的人看来,就有不贞的嫌疑,害得程本的黛玉临终向紫鹃自剖,斯文扫地。

要替黛玉留身分,唯有让她先死,也免得妨碍钗黛的友谊,尽管宝钗对婚事也未见得愿意。

她对宝玉虽然未免有情,太志趣不合。

这早本怎么也只有八十回?一七六○中叶以后,八十回抄本"

石头记"

是有市价的,所以这早本的前八十回也充今本销售。

等到书主发现上了当,此本倒比今本有结尾,使读者比较满足,也许因此不忍抽换成为今本。

最后还有最怪的一个"

旧本"

之六:相传旧本红楼末卷作袭人嫁琪官后,家道隆隆日起,袭人既享温饱,不复更忆故主。

一日大雪,扶小婢出庭中赏雪,忽闻门外有诵经化斋之声,声音甚熟习,而一时不能记忆为谁。

遂偕小婢自户审视,化斋者恰至门前──则门内为袭人,门外为宝玉。

彼此相视,皆不能出一语,默对许时,二人因仆地而殁。

──境遍佛声著“读红楼梦劄记"

(载一九一七年三月说丛第一期)在这本子里,宝玉出家为僧,但是并没有到青埂峰下"

证前缘"

,回到神的话框子里,而是极平凡的乞讨斋饭。

程本写宝玉走失后,贾政看见他一次,已经做了和尚,与二仙偕行,神出鬼没。

于是袭人别嫁。

当时家境也还过得去,抄家荣府只抄了贾赦一房,一切照旧,因此袭人嫁人并不是为了生活。

此本写袭人嫁后"

温饱,不复更忆故主"

,是说在贾家十分穷苦,与程本的情况不合。

宝玉成了仙再来化斋,除非是试她的心──还有什么可试的?而且也不会死了。

此本显然不是改写程本的结局,年代早于程本,因为程本一出,很少能不受影响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文学评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文学评论)
上一章下一章

五详红楼梦(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