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坚韧(1)
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用弓弦绞杀于昆明,宣告大陆有组织抗清斗争的终结。此时,台湾郑成功已是孤军抗清,但他仍奉永历年号,自称“孤臣”,将自己视为明王朝的臣子,坚持他收复统辖的台湾岛从来就是“中国之土地”。当年五月年仅三十九岁的郑成功病逝。其儿子郑经掌控父亲遗下的大权,主政台湾。他“自称世藩。凡台湾属文武各官所用旗纛,均更书为世藩属下字样”。他公然“自称世藩”,并急于将所有文武官改命为世藩属下,意在自立为主。这是他不久宣称“台湾非属中国版图”,图谋在台湾另立国家的思想源头。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一再拒绝削发登岸、归附朝廷。时已雄踞大陆的清王朝统治者,不能容忍台湾岛从国家版图中分裂出去,不能容忍蕞尔小岛再冒出个皇帝来与自己分庭抗礼,决定用武力征讨郑氏、收复台湾。台湾海峡波涛汹涌。郑经想要在大陆彼岸立国称帝的本钱,是拥有一支当时中国最厉害的水军。清王朝要把台湾岛上妄图做皇帝的人灭掉,得有一支比对方更厉害的水军;而想建立这样一支水军,关键得有一员比对方更高明的水军将领。于是,这个人物出现在清王朝统治者的视野里,凸现在大清初年硝烟弥漫、和战交替的统一台湾的大背景上。此人就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施琅于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二十七日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当时,康熙帝玄烨年仅八岁,朝廷大权实际上由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执掌。施琅被提拔重用,主要是受到朝廷重臣大学士苏纳海的赏识。苏纳海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就对施琅有所了解。当时,他任兵部尚书,曾赴福建同安,检阅时任同安副将的施琅整练兵马情况,进行面试考核。他对施琅的评语是:“防守汛地,真有为主实心报效之意。”因此,他向朝廷提出使用意见:“此副将应给与总兵敕印。”总兵为武职正二品,官秩低于从一品的提督,高于从二品的副将。苏纳海此公,满洲正白旗人,曾在极富军事才能的多尔衮身边担任侍卫,并参与汉文《三国志》译成满文的工作,通晓用兵用人之策。他的建议很快被朝廷采纳。施琅留给苏纳海的印象颇为深刻,后来他提拔水师提督时,时已升任大学士的苏纳海成了他的奥援。施琅是清廷与郑氏集团敌对双方都很看重的水军将领。他统领水师进行海战的才能,大学士苏纳海、浙闽总督李率泰了解,郑成功、郑经父子也了解。当年,海澄公黄梧向李率泰举荐施琅时说,此人“仇贼甚深,知自知彼,胸有成算”,“且智勇兼优,忠诚素矢……与梧戮力驰驱,必能翦除海孽”,李率泰将这番建言奏报朝廷,施琅得以起用。兵部尚书苏纳海亲自考察施琅后,朝廷更明白施琅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水师将才,颁谕命他统领一支水师,提拔为绿营军最高官衔提督之职,获武职从一品官秩。郑成功、郑经父子也深知施琅厉害,当年施琅背离出逃、行将投清之际,郑成功断言:“此子不来,必贻后患。”在郑成功父子眼里,施琅其人,是猛虎,是劲敌,此人不除,后患无穷。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趁郑氏集团权力交接、内争纷扰之际,清王朝接受黄梧、施琅建议,命浙闽总督李率泰、海澄公黄梧、水师提督施琅,向郑军发起大规模攻击,一举拿下金门和厦门。随后,攻取郑军在大陆的重要基地铜山,郑经仅率战船数十艘逃往台湾。清廷大受鼓舞,意欲一举攻克台湾。翌年七月,清王朝任命施琅为靖海将军。八月,令其统率新近降清的郑军麾下大将周全斌,以及杨富、林顺、何义等郑军降清水师军官,统领水师进剿台湾。十一月,施琅挥率水师浩浩荡荡向台湾进发,师出洋面,突遭飓风袭击,水师兵船无法逆进,只好偃旗息鼓半途而返。出师未捷,施琅第一次统兵攻台失利。朝廷降旨:“伺机进剿,勿以日久为虑。”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二十二日,施琅奉命再次征台。水师船队在海上行进,再次遭遇飓风,兵船难以前进,在海上折腾三天两夜,不得不撤回金门料罗湾避风。四月二十六日,风平浪静,云开日出,施琅下令船队起锚,继续向台湾进发。可是,船到澎湖口,又一次遭受飓风袭击。事后,施琅在上报朝廷的奏本中描述当时水师遭袭的情形:“骤遇狂风大作,暴雨倾注,波涛汹涌,白雾茫茫,眼前一片迷漫,我舟师不及撤回,皆被巨浪凌空拍击,人仰船倾,悲号之声,犹如水中发出,情势十分危急。臣所坐战船,亦飘至南方。”据说,当时船队很惨,有船舷、船尾、船面、船底被狂涛拍裂而进水的,有桅樯、船尾、船具、缆绳断裂的,有舢板用具被海浪冲走的,还有船只葬身大海的。飓风之下,兵船四处飘散,七零八落,飘泊至镇海、大担、浯屿、厦门、靖卫、漳浦、潮州各地。主帅施琅乘坐的战船,也难逃此劫,随风浪飘泊至广东潮州海面。施琅无功而返,征台再次宣告失败。脸上无光的施琅,急忙向朝廷呈上题为《密报进攻台湾舟师被风事本》,洋洋万言,解释出师失利原由,并且表示,他将“竭诚效命,矢志灭贼”,“挑选精兵,候有南风讯息,即约期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