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情致彩云中(2)

天生情致彩云中(2)

“哈佛热”

中的冷新闻曾经一段时间,有关哈佛女孩、哈佛才子之类的书很畅销,虽然这些书中的孩子发展毫无个性,教育方法照搬别人误导公众。

如果哪一对父母把自家孩子培养进了哈佛,那无疑就像中了状元,被人追捧艳羡,其教子经验也广为流传。

即使这些经验只适合于个案,甚至违背了孩子的天性。

这说明了我们的观念还存在着某些误区,且不只是在育人教子方面。

以往我们对于哈佛才子的印象实在是太好了。

可现在呢,有位名不虚传的哈佛才子却闹出了一桩凶杀案。

在一个美好的周末,哈佛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过得很快乐。

他到一个小酒吧喝酒跳舞直到午夜,走在路上就因为有人说他喝多了就拔刀相向,用一把木工刀朝对方的前胸和胳膊扎了5下,致其很快死亡。

说这位哈佛才子名不虚传是有足够根据的。

他自幼聪明过人,3岁就能够阅读;他不仅学习优异,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和吉他;又担任过高中和科罗拉多大学美式橄榄球队长,很有领导能力。

大学毕业后,他顺利地获得了哈佛大学戴维斯中心的全额奖学金,来到哈佛主攻俄语和欧亚大陆研究,他的目标是致力于科索沃的战后重建事业。

虽然他才华横溢,但并不像其亲友所说是一个诚实和善良的人,倒好像有点人格分裂。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他要随身带着刀,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那个夜晚的冷酷行为。

其实发生这种恶**件,不是没有根源的。

正如法官的指控,两年前他就在校园内贩卖过毒品,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些不良行为记录。

尤其是犯案之后,虽然他没有逃离现场,并用手机报了警,但是他企图伪装成目击者,告诉前来的警察他看到事件发生,而不是参与者之一;他后来又给朋友打了电话,叙述了事件真相,可是一再叮嘱千万不要告发。

这也许就是亲友为他出庭作证的原因。

这些行为不由得让人相信他的人格可能有问题。

而且此案疑点重重,科罗拉多大学去年一桩未破的凶杀案也可能将他牵扯进去。

至于这些疑点就留给当地警方去调查吧,我这里不想多说。

但愿这个案例能够减少一些我们对于哈佛才子的盲目崇拜,改变一下我们的固有印象。

进了一流学府不见得就是真正合格的人才,人格健全才是成才的基础。

人才的内涵在于创造,而不是索取,即使进了哈佛,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光环。

他到底为这个社会创造了什么呢,以后他又能够创造出什么呢,这种创造是否就一定有益呢?都还是个未知数。

我们没必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能盲目地崇拜和效仿。

什么是人才,什么是成功?就是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些有益的事。

而有益于社会和他人只能建立在健康的人格之上。

考上大学尚未成才,关键得看以后的人生创造。

所以需要奉劝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和一心飞黄腾达的学子们,不要被虚无的光环迷惑了视线。

不管是什么样的追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位哈佛才子的个案也有其典型意义,他给我们上的这一课也许会让人清醒些。

0507(原载《检察日报》)为人才揭去“标签”

上海市出台居住证制度两个月以来,已有1100多名境内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

其中20%的获证者是专科以下学历,既有高中学历的美工,也有中专学历的演员,更多的是职称学历都不高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以前人才引进条例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

不再成为限制,人才不再与职称学历划等号。

同期,山东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坚决打破了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符合条件的农民也可报考县级机关公务员。

济南地区报名首日就有40名农民获准填写了应考登记表,三个月后济南有5位农民考取了国家公务员。

这两大喜讯昭示了我们社会人才观念的悄然变革。

这和去年以来深圳、杭州等城市出现的“技师身价高于硕士”

现象,同样值得欣喜,耐人寻味。

“人才”

这个概念,应该是指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学历、职称或身份,它主要是指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

这种能力和学历职称没有必然联系,它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和检验,而学历却不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需要即人才,实用即人才,创造即人才。

有人也许会批判这是“实用主义”

,可是,不实用的“人才”

有什么价值?即使是只具有美学欣赏价值,那也是一种实用。

学历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价值只能体现在人的行为和创造中。

一个人是不是“才”

,成没成“才”

,不是看你拿到了多高级多名牌的学历,而是看你为这个社会做过什么,创造过什么,付出过什么,拿学历还只是对社会的一种索取。

人才应该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学历。

也就是说,“能不能”

是判断人才的一个标准。

其次,还有个“做不做”

的问题,这既是检验你到底“能不能”

的可靠方式,也是让你的能力产生实际价值的惟一途径。

一个人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若是经不起“能”

与“做”

这两个标准的考验,他的学历就只是“一纸空文”

,他就不是人才。

那些表面的东西只是贴在脸上的“标签”

而已,然而这些“标签”

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误导。

比如高级技术工人在全国都普遍紧缺,这是因为他们学历不高,社会没有承认这些人才的地位,没有给予他们应得的工资待遇。

结果就导致了严峻的局面,技工奇缺已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观念的变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现在依然有人鼓吹学历至上,依然有人看不惯“高级钳工身价高于硕士”

的事情,指责“有误导之嫌。

其实这绝不是人为的误导,而是市场的定价。

包括北京在内许多城市都奇缺高级技工,物以稀为贵嘛。

真正的人才都稀缺到这份儿上了,那脸上的“标签”

还有什么不能揭去的?该是还人才以本来面目的时候了。

0831(原载《羊城晚报》)北大、人大还人才本来面目今年可自主录取5%新生的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将首次向“怪才”

、“偏才”

敞开校门。

作为自主招生五类重点考虑对象之一,“怪才”

不要求每门功课都非常好,但在某一方面要特别优秀。

如果真能照此实施,则可以说是高考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变革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虽然这还只是两所名校的试点工作,但这项举措透露出来的改革信息意义深远。

它预示着惟分数论的考试制度将发生变化,人才培养方式将走向多元。

同时,此举还将引发人才观念的变革。

“偏才”

这个片面和相对概念,是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产生的,古代根本就没有这一说。

虽然也出现了像吴晗、钱钟书等优秀的“偏才”

,但我国现行以分数取人才的教育制度,对这样的“偏才”

、“怪才”

实质上是不予承认的。

很多这样的人才甚至奇才,都因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而被无情地埋没了。

这是非常可惜的,是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也是人才培养和人才观念的误区。

如果说近几年高考科目摇摆不定更偏重于形式上的变化,那么像公开招“怪才”

这样的改革举措就更具根本性。

真正开始对现行教育体制“伤筋动骨”

,进行触及本质的手术。

应该说,这样的动作是令人鼓舞的,让人看到了新的动向和希望。

实施的难度肯定存在,但真正的改革者岂能畏难而退?在这样一个激烈变革和广泛竞争的时代,早该还人才以本来面目了。

只要在某一方面成绩突出,这样的所谓“偏才”

就是人才,谁也无权剥夺他们的继续受教育权和平等竞争的权利。

虽然“全面发展”

是一个培养目标,但实质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很难达到。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

,任何人的发展都不可能“面面俱到。

“全面发展”

的是人才,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也是人才,人才有权要求平等对待,不应偏废。

不可因为其他方面的“欠缺”

就剥夺在其专长方面继续发展的权利。

因此,完全有理由支持北大人大招“怪才”

,有理由期待我国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当然,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为了确保招生的公正性,应该采取公开透明的操作方式,招生标准和招生程序都须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0313(原载《周末》)袖珍女孩迈出消除残疾的第一步患有“先天性矮小症”

、身高一米二五、现年23岁的“袖珍女孩”

蒋聪伶,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断求索上进,正式成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节目主持人。

她的人生翻开新的一页。

“只有残疾的人,没有残疾的心”

袖珍女孩的人生态度给人启迪。

她从心里已经消除了“残疾”

,把自己作为一个健全人来平等看待。

但是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还他们一个平等的人生机会和竞争舞台,却不是只靠他们自己就能实现的。

个人歧视是一种心灵的残疾,以制度等形式剥夺竞争机会则是一种社会的残疾。

这两种残疾都是我们应该致力消除的。

如何看待身体有“缺陷”

的人?所谓“残疾”

只是一种普通标准和相对概念,是一个以谁为参照的结果。

其实正如罗素所言:“参差不齐是幸福之源”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没有完全相同的任何两个事物。

人,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永远不可能都完全“正常”

,不可能都符合一个标准。

所以说,出现“残疾”

是完全正常的。

从这个角度看,残疾人也是正常人。

既然残疾也是正常的,作为一般的肢体健全人和整个社会都应该将残疾人当正常人来对待,消除对他们的歧视。

然而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很差。

比如这位袖珍女孩,从小就没少被人歧视和欺负,到了中考体检时,竟然被认为不能上正常的高中。

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剥夺了她的继续受教育权。

残疾人不能上普通高中,这依据的是什么制度,这合理合法吗?与那些招考招聘中的不合理制度相比,教育阶段的一些歧视性规定危害更大。

因为工作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一个人一旦被变相剥夺了受教育权,其人生道路还能有什么选择?这种社会歧视可能危及一个人的权利、前途和命运,也在实质上引发和加剧对特殊人群的个人歧视。

消除社会歧视不能总是就事论事,而应从法律制度上加以规范和避免,违法的歧视性规定就是无效的。

残疾人的身心已然遭到了巨大戕害,如果社会不是给予他们更多实质性的机会和关爱,而总是通过种种歧视性规定造成他们权利的残缺,那么他们面临的打击将是双重的,这样的社会氛围也是缺乏人道的。

最终上了残疾人职业高中,对这位袖珍女孩来说也许是合适的,但她本应有更多的选择权。

学历不高、个子不高的她能够和别人同台竞技,并战胜对手成为央视主持人,可喜可贺之处就在于歧视的消除。

消除歧视才有真正的平等竞争。

人的差异性是一个客观前提,但是社会应该能够给予不同人群以机会的平等。

千万不要让差异性成为人为制造的恶果,这才是真正的不平等。

身体残疾的群体,作为人的权利一样儿不能少,他们有权要求平等对待。

机会平等成就的是权利平等,请给他们同等的受教育权和工作机会。

从这个普遍意义上说,袖珍女孩蒋聪伶的成功还只是消除“社会残疾”

的第一步。

1208(原载《京华时报》)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一部生动实用的“教育兵法”--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部生动实用的“教育兵法”--教育能够改变什么
上一章下一章

天生情致彩云中(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