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文学能给乡土什么(3)

刘醒龙:文学能给乡土什么(3)

我的确只是沿着巴金老人二十年前所指的出路向前走了一步。哪怕再过一百年,要彻底摆脱文革后遗症,最有效的办法,也还只有“全民共忏悔”。当然忏悔只是一种态度,不能替代思想,便在目前,它是将文革病毒隔离起来,阻止其继续传播的惟一有效的办法。前些时曾经有过余杰对余秋雨的直击,话题的核心是身陷文革中的余秋雨为何不忏悔。以我对文革的认识,余杰的这番话如果不只是就某件事来针对某个人,思想力量会更强大一些。问题真的不在于某个人要不要忏悔,不管这个人是被动还是主动地卷入文革那大恶的旋涡,忏悔是他获得思想新生的必须前提;问题是,对于余杰所代表的一批有抱负的年轻学者,有没有力量为自己**所没有经历过的文革而忏悔。千万不要认为,因为自己是文革后出生的,文革的大恶就与自己没关系。对于有着深层传统文化背景的文革大恶,仅用本民族文化精华来观照与反思的确力不从心,必须借助人类文化的其余部分的思想力量,借助与文革同时期、却避免了文革的世界文明的思想力量。作为小说作者,我看到了,文革与乔俊一、乔俊一与文革是互为因果的,我也希望《弥天》能成为记录这场大恶的载体,留给后来的更有思想力量的人,重新认识和研究,并使我们得到后人由衷的尊敬。不久前武汉发生一件事,一位老报人写了一本与文革有关的书,习惯性地将当年一个叫“百万雄师”的组织,说成是造反派,导致一些参加过“百万雄师”的人上街游行静坐,说自己不是“造反派”,而是“保皇派”,要有关部门公开澄清。我不相信这些人当中真有所谓“青春无悔“者,如果有,那就不只是天大的悲哀了。如果说这些当年英勇善战,敢革旧文化的命的急先锋们,真的需要思想启蒙,我将必须面对比前几年因为写了《大树还小》还多十倍的诅咒。但我还是要说,那些因为文革当中的种种而“青春无悔”者,太需要思想启蒙了。葛红兵:《弥天》触及了许多“五四”以来启蒙主义者常用的批判主题,它的深刻我觉得近年只有阎连科的《日光流年》、莫言的《檀香刑》可比,达到人性反思的力度,写出了中国人人性当中善良和残忍、极端的禁欲和极端的纵欲之间的二元共存关系。这是我非常欣赏的地方。但是,我也有疑惑的地方。你在批判的时候是非常有力度的,但是,在赞美的时候,表现希望的时候却似乎落入了中国人的老套子,你把希望寄托在女性身上,比如温三和与秋儿、与宛玉,宛玉救了温三和的政治性命,秋儿救了温三和的心,这种“女性乌托邦”在曹雪芹那里也有。由此,有的时候我会想,我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似乎缺乏更高的渴盼与祈求,没有心灵的力量去寻找那个比“人”更高的超越者和大全的理性力量和精神冲动,常常简单地到女性那里寻求精神的安慰和**的慰籍了事,事情到了女性那里就似乎结束了。最近听说你正在写一部有宗教内容的新长篇,不知道你对此怎么看?刘醒龙:在我的最早记忆里,有关西方文化并让我永记不忘的一句话是:有史以来,上帝最了不起的创造惟有女人。在对女性的赞美与依恋上,东方文化从来就不逊于西方文化。毕竟我们都是来自母体,在潜意识里,只有母体是最纯洁、最安宁的地方。很多时候,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思想的半途而废。在最后一刻里,写作者尽一切可能地将情感留给文学,而将命运前途交付读者。这样做恰恰是最负责的写作。从思想的历史里最应当让我们铭记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良心,但任何人都不应该以自己的头脑作为民族的头脑。一个强盛的民族,是因为人人都有一个强大的头脑。文学的不朽,并非由于她的思想深刻,而是因为她将千千万万个活跃着的思想凝聚到一起。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宗教的意义是完全相通的。正在写的新的长篇里,的确有宗教的意义贯穿其中。这又回到最初的话题,对灵魂,最有力的拷问,如果不选择文学艺术,那便是宗教。最有力的救赎,也是文学艺术和宗教。与文学一样,宗教的魅力也是因为思想的半途而废。在两个半途而废里,作为文学的前者,是为了在作品中引入最广泛的思考。作为后者的宗教,则是在思想境界里出现黑洞时,提供人性化的意识空间,使得思想出现困顿时的人,继续有船可渡,有路可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直来直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直来直去
上一章下一章

刘醒龙:文学能给乡土什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