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这本小说是没有主角的,主角穿越作为引线,牵出历史画卷。
本想写三国穿越小说,后感觉应该尊重历史,可能比小说观点,逻辑推理本身更加有意义。
又怕普通人看不懂,写成了解说,最后解说也怕人看不懂,就写成了传记。
这本小说也没有什么商业价格,一段时间写,一段时间休息,因为没有灵感。
看小说,本是打发无聊时间,过瘾痛快,结果小说就像语文上的文章一样,需要解读才能看出其中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甚至要结合当时的政治,才能看到历史的一角。
政权的更替,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
三国之所以存在,是一种政治需要,王朝更替的一个过程,一段插曲,曹魏为什么被司马家族窃取了政权,因为曹魏政权得来的不合法。
三国人也读历史,他们读周王朝历史,读春秋,读战国七雄的历史,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曹操奸诈有生存智慧,刘备仁义善用人,孙权中庸善权变。
搁我们现在孙权持中,曹操右政,刘备左政,孙权也是活得最久的,孙权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曹操身死。孙权用陆逊大胜刘备,刘备身死。
三国时期是人类智慧的顶尖之作,三国同样用于后世商战,政治博弈等。
后世的解读可能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如果将巧合用推理来讲,很多历史疑案都能讲得通。
一个王朝利益固化的时候,需要推倒重新分配利益,历史的车轮推动着文明向前发展。
小说中提出许多非常大胆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曹操和刘备是合作的关系,并不是敌对关系。
论点支持:曹操兴复汉室,重振朝纲,做能臣的愿望破灭后,曹操希望有生之年,称王立国,他需要借助外力完成他的第二理想,这个人就是刘备。
曹魏政权想正义,合法,完成汉王朝政权过渡曹魏政权的统治,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过渡,天下归心,士大夫归心,将士归心,百姓归心。
如何让士大夫,寒门将士,天下百姓归心,他需要一个比较,蜀汉政权和曹魏政权的对比,两个地区的民生,经济,士大夫的体验等等。
我们现在人也喜欢和欧美国家对比。
蜀汉年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邓艾偷渡阴平关,兵临成都,刘禅开门投降,汉王朝的延续到曹魏政权过渡完成,花了六十年时间。
第二个假设:郭嘉的二盘棋。
第一盘棋,以刘备为棋子,以曹操为棋手,放刘备,攻刘备,捉关羽,让关羽斩杀颜良,文丑。
曹操激将袁绍,袁绍囚田丰,废沮授,曹操策反许攸,官渡大败袁绍,得北方之地。
第二盘棋,以曹操为棋子,郭嘉为棋手,远征乌桓。
曹操没死,郭嘉死了。
第三个假设:徐庶是刘备的曹营卧底,庞统是刘备在东吴的卧底。
第四个假设:张松是庞统害死的,庞统是法正害死的,法正是诸葛亮害死的,曹操,刘备因为关羽之死不得不死,曹冲,曹丕,曹睿都是被毒死的。
第五个假设,周瑜,鲁肃,吕蒙,陆绩,陆逊都是被孙权逼死的,甘宁,蒋钦,程普,孙辅,孙皎都是孙权和朱治害死的。
第六个假设:三国是存在因果关系。
第七个假设:诸葛亮(蜀汉丞相),诸葛谨(东吴丞相),诸葛恪(东吴大将军),诸葛诞(曹魏扬州刺史),诸葛氏家族图谋天下。
第八个假设:刘备学刘邦,做刘秀,理想不是匡扶汉室,而是兴复汉室。
第九个假设:曹操患的是精神分裂症,好色导致肾虚,唯物和唯心主义很矛盾,经常头痛。
第十个假设:张辽八百兵马大破孙权十万大军,是孙权故意败的。
三国很多人物被三国演义说的很神,其实都是普通人,曹操个人强势,曹操手下将领都不怎么出彩。
诸葛亮也没有那么神,诸葛亮不会打仗,攻打南蛮是马谡给诸葛亮出谋划策,马谡死后,诸葛亮可用的将领只有魏延。
小说本身也是参考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通过逻辑推理写的,把原有个性鲜明的人物着重写了几个篇章。
在帝制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王朝时代,会有很多利益矛盾冲突,当矛盾达到无法调和的时候,改朝换代就开始了。
晋朝也不过百年时间,也是政权不合法。
为什么后来建立了唐朝,宋朝,他的政权却能很稳固,新旧政权交替,新权贵的利益是和新王朝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士大夫共治是王朝稳固的基石。
希望里面的有些观点对读者有所启示,其他的倒没有什么,也不用盯着错别字,情节合不合理等问题。
如果能长见识,知政治,有助于思考,就是这本小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