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中心进入旧城(2)

行政中心进入旧城(2)

第三,对古建筑的处理。有人认为古建筑(正阳门、中华门)和我们新时代的伟大建设比较起来是渺小的,在相当时期后,必要时它们应当让位给新的高大的足以代表社会主义、**的新建筑;有人认为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应当保留。第四,关于广场的大小问题。有人认为**广场是我国人民政治活动和群众游行、集会的中心广场,应当比较大,比较开阔(三四十公顷左右);有人认为从建筑的比例上看广场不宜过大(20至25公顷即可)。1955年成立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以后,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北京市又编制了10个方案,与前一轮方案相比,比较注意新旧建筑体量尺度的协调;广场中间类似“苏维埃大厦”的高大建筑取消了,广场中的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与正阳门都保留了下来。其中5个方案广场宽度大体保持在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之间的距离(500米左右),长度为**南墙至正阳门北墙(860米左右),北部为游行集会广场,南部为绿化广场,在两个广场的结合部安排大会堂、博物馆等公共建筑,办公楼安排在广场两侧。其中一个方案在广场内搞一个三合院柱廊,向**开口,正阳门方向封闭,把**与正阳门之间的视线切断。另外5个方案除了集会广场外把绿化广场缩窄,中间除安排文化建筑外还安排了办公楼。跨正阳门护城河的桥,有的是一桥方案,把桥放在轴线上;有的是两桥方案,把桥放在轴线两侧。这些方案在1956年与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同时展出,各方面意见不尽一致,多数认为,广场要开畅一些,大体保留“T”字形广场的形式。**一语了结争论。在**城楼上,他向彭真指示,**广场要从原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处一直向南拓展,直抵正阳门一线城墙。按照这一指示进行的**广场改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60米,最终实现的面积达到44公顷。另一个原则也被确定下来,广场两侧分别建万人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市经过反复筛选,选定了7个代表性的方案供中央审查,即陈植方案、赵深方案、刘敦桢方案、戴念慈方案、毛梓尧方案、张博方案,另还有第10号方案,出自谁的手笔已无从考证。这些方案仍有广场南部收缩较小与较大的区别,刘敦桢方案则把正阳门城楼与箭楼加以扩建联成一体。万人大会堂是**广场建设的重头戏。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程”。“万”是**最爱用的数量级,如他的诗词中“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百万雄师过大江”,“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等。他的诗人般豪情体现在他的建筑观上,也是以“万”论之。如进城后不久,他就提出建设“百万人广场”的指示,而万人大会堂之容万人,也是他确定的。1959年9月,**视察这个工程时,向万里询问:“你们现在怎么叫这座建筑呢?”万里答:“施工中叫人大礼堂工程,有人提议叫人民宫。”**说:“有些封建。”万里接着说:“还有人说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听后打比方说:“我们的总路线前边应有主语,但把它省略了,就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人们要问老百姓,你到哪里去了?老百姓一定说,到人民大会堂去,就叫人民大会堂吧。”从此,这座建筑有了正式名称。对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筑师们倾尽全力。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先后由北京34个设计单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建筑工作者和学校师生们提出84个平面方案和189份立面图。经过反复评比,终于1958年10月16日采用了现在的这个从广场规划到个体设计孕育着各种方案优点的综合性方案”。时任北京市规划局技术室主任的赵冬日与总图室副主任的沈其,受**北京市委委托,对“十大工程”及**广场规划征稿全面把关,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为重中之重。当时中央提出的设计条件很简单:人大会堂的条件是由一万人会场、五千人宴会厅两部分组成。后来,又提出增加人大常委会楼。至于为满足这三部分的需要,还应该有些什么附属要求,则完全由设计者自己设想,不受任何约束。人民大会堂最初确定的建筑面积是5万平方米,后放宽至7.5万平方米。但是,**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到**广场进行步测后,认为7.5万平方米的方案不够宏伟,没有很好地体现**、周恩来的批示精神,就提示北京市规划局加以扩大。之后,北京市规划局提出了17万平方米的方案。而其他参加设计竞赛的单位,并不知刘仁的指示,仍是大体按照7.5万平方米的要求进行设计的。1958年10月14日,当夜从外地返京的周恩来,连夜审阅人民大会堂方案,送上去的方案共3份,是由万里、齐燕铭、赵鹏飞3位选定推荐,经刘仁批准上报的。它们一是清华大学方案,二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方案,三是北京市规划局方案。最后,周恩来选定了采用欧洲古典立柱造型的北京市规划局方案。对于**确定的**广场规模,梁思成表示反对。他说,这不符合人的尺度,是人掉到沙漠里了。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复活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城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复活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城记
上一章下一章

行政中心进入旧城(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