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的最后拆除(2)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
爆发,在“横扫一切”
的狂潮中,地铁线上原为明清两朝天文观测中心的古观象台也被列入拆除对象。
1968年12月21日,周恩来指示:“这个天文台不要拆”
,要地铁绕行,使之得以幸存。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了“珍宝岛事件”
;4月,**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
,随即在群众中掀起挖防空工事运动。
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全市平均每天有30万人参加义务战备建设,拆城墙、取城砖、修建防空工事。
这项战备活动在“文革”
期间延续了若干年。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大规模拆除北京城墙和城门楼的行动。
前一次发生在1958年“大跃进”
时期,外城城墙被基本拆除,内城的部分城墙被拆毁;而这一次,为修建地铁,内城城墙遭到了彻底的毁灭。
宣武门。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顺承门”
之名。
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
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
,有“武烈宣扬”
之义,改称“宣武门。
1965年,宣武门城楼被拆除。
崇文门。
俗称“哈德门”
,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拓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称元“文明门”
之名。
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增建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
取《左传·昭公十二年》“崇文德也”
之典,以示“尊重文治,文教宜尊”
,改称“崇文门。
1966年,崇文门城楼被拆除。
东直门。
原为元大都东城墙中门“崇仁门”
,永乐十七年修葺后,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
,杨雄《太玄经》“直东方也,春也”
,天地发育之气始于木,木生于春,而行于东方谓之“仁”
,联系原名崇仁,又结合东方为春,更名为东直门。
1957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为了东郊飞机场建成后的交通便利,计划拆除东直门城楼。
如果不拆除这个城楼,改建道路时将要多花几万元的费用。
1957年5月2日,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梁思成据理力争:听说有关方面在修筑道路中要拆东直门城楼,我看要好好考虑,这个城楼是现在北京明朝留下来惟一的楠木建筑物。
1934年,袁良作北京市长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木匠见到是古代楠木建筑物,愿意补贴两万元进行维修。
人们不要把这些古东西只当作古董看待,它们在城市中起着装饰的作用。
外国有许多城市的马路上,很讲究装饰,看来不单调,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然不必花钱去兴建,原有的建筑要好好地利用它为城市服务。
但是,梁思成只获得了短暂的成功。
1965年,东直门城楼被拆除。
安定门。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陷元大都之后,将元大都北城墙东侧门安贞门改称安定门,取“天下安定”
之义。
明大将军徐达后修整元大都旧城垣,另在北城垣南五里另筑北土垣为第二道防线。
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建北平城垣,废元大都北垣及北垣之原“安贞”
、“健德”
二门,以徐达新筑北土垣加高加宽,东侧门仍称安定门。
1969年,安定门城楼、箭楼被拆除。
31年后,文物学家罗哲文发表《安定门的拆除》一文,追忆道:城门中除前门外,惟独西直门和安定门,还把城楼与箭楼同时完整地保存到“文化大革命”
中。
1969年夏,我在拍摄西直门拆除照片的时候,很快就想到了安定门的命运,于是又立刻骑车绕到了安定门。
沿着护城河的外侧,时而骑行时而下车,不断观赏幽静的护城河景色。
河水清清,重杨拂水,偶尔还有一些逍遥于“文革”
之外的男女在河边坐歇。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还未动手拆除,城楼、箭楼和大部分瓮城还在。
待第二次来时,城楼已经搭上了拆除的脚手架。
第三次来,城楼已拆了一半,箭楼也搭上了拆除脚手架。
由于“文化大革命”
的紧张“战斗”
和其他一些事情缠身,我隔了一段时间才又来,城楼已经无影无踪了,只好叹息一番。
德胜门。
明军攻陷元大都之后,将元大都北城垣“健德门”
改称“德胜门”
,意为明军“以德取胜。
明洪武四年改建北平城垣,北城垣西侧门仍称德胜门。
德胜门瓮城及闸楼于1915年修筑环城铁路时被拆除;德胜门城楼于1921年因梁架朽坏被拆除;德胜门城台及券门于1955年被拆除,扩大为德胜门豁口。
修筑北京地铁时,工程部门因德胜门箭楼未阻挡地铁路线而未立即拆除。
1979年,就在它行将被毁之际,全国政协委员郑孝燮的一封信使其幸存。
兹附信如下:陈云副主席:听说北京即将拆除一座明朝建筑—德胜门箭楼。
为此建议,请考虑对这类拆毁古建筑的事,应迅加制止。
(一)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风景名胜较多,特别是古建筑更是独具风格。
目前除加强保护好城区和郊区的风景名胜外,还需要考虑在整个城区或郊区也能适当保留一些中小型的风景文物。
这些中小景物应同北京风景名胜的主体风格取得谐调或有所呼应。
德胜门箭楼是现在除前门箭楼外,沿新环路(原城墙址)剩下的惟一的明朝建筑,如果不拆它并加以修整,那就会为新环路及北城一带增添风光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