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答案(2)

找不到答案(2)

1972年元旦,梁思成听完了《人民日报》社论,对林洙说:“台湾回归祖国的一天我是看不见了,等到那一天你别忘了替我欢呼”

林洙的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攥着他的手说:“不!

不!

你答应过我,永远不离开我”

这一天,梁思成在他的日记本上留下最后一行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1月9日,梁思成与世长逝,终年71岁。

在他呼吸万分困难,与死亡作最后搏斗的时刻,他对女儿梁再冰说:“我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一定能胜利……”

4个月后——1972年5月24日,梁思成的好友费正清和夫人费慰梅,应周恩来总理邀请,在阔别中国25年之后来到北京。

在他们到来之前,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北京访问,这是来到中国访问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费正清为促成尼克松此行建立了功勋。

“对于我和威尔玛来说,1972年重返北京仿佛是我们毕业40年之后的一次同学的聚会”

费正清回忆说。

在这次“同学的聚会”

上,费氏夫妇见到了金岳霖、钱端升、张奚若、周培源、陈岱孙等30多年前梁家茶座上的老朋友。

可是,他们再也看不到梁思成了,仅仅因为迟到了一百多天。

在中方安排的晚宴上,费正清致辞:“我们对中国有深厚的情感,很高兴能够回来访问。

遗憾的是,这次回来,我们失去了一半的中国!

我们最好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都已经去世了,他们在我们的心中就等于中国的一半,可是,这一半,我们永远地失去了”

那个时候的北京城,城墙已被基本拆尽,到处都在挖防空洞,费正清深感茫然:对于40年以前的老北京,我们可以说了如指掌,虽然导游一直不停地邀请我们去参观新地铁,但占据我们脑海的仍然是那些古色古香的旧建筑。

北京的旧城墙现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两座城门幸免于难,看到这种景象,威尔玛的脸上现出了无尽的感伤,旧城的原形早已不复存在……这种惨痛的结局或者由于局势失控,或者由于领导者的无知。

在城外的新建筑物下,我们意外地发现了明代修筑城墙用的巨砖,古人留下来的建筑遗产就这样化整为零了。

今昔对比最强烈,也最令我们感到凄惨的要数我们过去在东城区居住过的住宅了。

前院和下房住着我们过去的5个仆人,盘绕在正厅过道顶上的翠蓝紫藤萝架后面就是我们的后院,现在,这两座庭院已显得破败不堪,几乎与贫民窟一般无二,里面杂居着老少三十几口人,既没有鲜花,也没有菜畦,我几乎认不出它了。

我过去用过的三间书房现在由我们的老房东金氏夫妇的儿子和媳妇居住着。

这里的居住者大都是公职人员。

北京的人口已经增加了好几倍,所以才出现今天这样的结局。

在我们从前的庭院里,我们还看到了通贯附近地区的防空洞入口处的封盖,每户的防空洞都是该户居民自己挖的。

后来在前门商业区,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景象,商店中的地板被掀开,下面露出了深达二十几英尺的楼梯,里面有装有电灯的盥洗室,整个结构像是急救站,我们来这里时,里面传出悦耳的音乐,还焚着香。

怪不得我们在街上见到那么多的砖块、沙堆和U型水泥拱门,原来是为修筑这些防空洞准备的,那些水泥拱门肯定是架筑在砖墙上的拱顶材料。

全北京市民一直在挖防空洞备战,以防苏联的入侵。

居民们的士气一定非常高。

但实际上,这是杞人忧天,劳民伤财的一件事,既不实用又非常危险。

防空洞的宽度可以容两个人并肩而行,他们虽可能使人从战火中逃离,但也可能把人们活活埋葬。

直到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的确是个不祥之兆)之后,中国的挖洞风潮才告结束。

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对这次北京之行,费正清作了这样的总结:“仿佛做了一场犹如温克尔式的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复活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城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复活北京城半个世纪的沧桑回忆:城记
上一章下一章

找不到答案(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