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拿钱,右手投票(2)
教育、科研的规律是什么?鉴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如果鉴定是违背教育、科研规律的,鉴定、评估的意义就适得其反。我们当前的教育评估、项目鉴定,其实无异于“老子鉴定儿子”,老子出面组织,兄弟互相评定,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这样的签定,其实助长了教育界的不正之风,错误地引导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所有各类基金的设立者,没有必要组织鉴定会对成果进行水平鉴定,受国际同行认可的高质量论文,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成果,就是最好的鉴定。搞自然科学研究的,你的成果应该是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论文,在几年时间里,你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引用了几百次,是比什么“国际先进水平”好得多的评价;搞技术研究的,你的鉴定标准就应该是研究成果被市场承认、应用,并产生真正效益。要使中国教育、科研走上健康的轨道,行政性的评估、鉴定就必须取消。教育评估、科研评估的任务应该更多地由社会相关部门承担。加入WTO后,规则成为游戏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融入国际教育大家庭,也应该有一套能被世界公认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估制度,能对我们的教育现状进行准确的评价。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教育质量的评估,要尽量避免形成利益共同体,使检查、评估最终成为走过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指出,评审权力不应该属于政府职权。是好是坏、是重点是普通,不是政府评审出来的,而是由市场、社会认定的。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根本不需要政府去评定谁优谁劣。今后我们的某些高校、某些专业自然会在竞争中壮大或“破产”。要把政府与市场或国家与市场分开,由市场认定的国家不必介入。政府介入评审,必然易于产生**,学术领域内的不正之风、形式主义、虚报浮夸、互相抬轿大量存在就是明证。多一种政府评审,必然多一点**的机会。市场经济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政府要管就是管违规的。①(①《中国的学术管理制度:问题与改革》,学术批评网。)**人文学院副院长胡伟认为,科技的发达,往往得益于比较健全的学术市场,这个学术市场很能“识货”,来不得半点虚荣和伪装,假冒伪劣的东西在那里很快就会原形毕露,而真正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则不会被埋没。反观中国,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一个健全的学术市场,所以就难免鱼目混珠、明珠暗投,甚至让学术**滋生蔓延。我们不能总寄希望于个别贤人来发现人才,最好的“伯乐”当是一个能够优胜劣汰的学术市场机制。有了这样一个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我们就不用煞费苦心去人为地搞那么多的评价指标和体系,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出版多少专著来衡量一个学者的水平。因为如果按这样的评价体系来估量,不仅很少发表论文的田中没有出头之日,而且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这样缺少专著的学者,也不可能受到重视。②(②《田中获诺贝尔奖的震撼》,《文汇报》,2002年10月22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程度仍远远不够,高教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高教体制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要打破一个系统的原有体制,我们更多地需要政府的力量。如果政府能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而非行政计划手段来调配对高校的资源投入,高校将会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教授们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学术。第四章一场象征性改革的前途中国高校改革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从校长公开聘任开始。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