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真能“宽进严出”?(1)
受教育者数量的提高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件大好事。它在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时,也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它拉动了居民的教育消费,推动着教育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数量的提高也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它应该是在保证一定质量基础上的发展,不能以整体质量下降的代价来换取数量的提高。可面对一轮又一轮的扩招,高校还未能想出一条确保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可行之道。大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我国高校1999年的大扩招是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击进行的,虽然这种方式“逼迫”很多高校闯出了一条“后勤社会化”之路,或发动学生到校外租房,或推出走读措施,或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兴建学生公寓,以此解决原有学生宿舍的不足。可住的问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其他诸如师资力量以及基本的教学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则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应付的。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已将本该20人以内的小班授课,改为50人甚至更多人在一起的大班授课。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也被看作高等教育的成果之一。但检验这一成果真实性的标准仍然必须是质量。硕士生、博士生规模的超常发展,导致以前一位导师给几个硕士生、博士生上课的情况,变为七八十个研究生在教室里同上一门课,一位导师要指导十几个硕士生、博士生。据了解,某校一位博士生导师指导的在校博士研究生居然有30名,他所带教的研究生总数则达到了近100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课堂,应该是小规模、参与式的,导师指导学生,应该是个性化、导向性强的。我现在带的硕士生、博士生加起来有20多个,我想指导他们也没办法。有一位博导在被发现有抄袭行为之后大喊冤枉,原因是他的学生写的一篇文章抄袭了别人的成果,学生把博导作为了该文的第二作者。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忙,这位博导根本没有看完文章就同意学生寄出。”某校机械专业一位博士生导师自叹分身乏术,“带硕士、博士是要计算工作量的,在学校严格考核指标的情况下,即使明知道自己无法指导那么多学生,也会主动争取。这也就使一些硕士生、博士生完全处于‘放羊状态’。作为导师,总不希望自己所带学生不能按期拿到学位、文凭,甚至被淘汰,因此在答辩时,很多导师会出面帮助学生,所以有学生说,导师的好坏就体现在这个时候。其实,有没有导师会认真审阅学生的学位论文都很值得怀疑。目前,硕士、博士毕业与本科毕业一样是集中成批的,受理学位答辩也集中在一段时间,这其实很不合理。有的导师一批同时毕业三四个学生,总的阅读量达到二三十万字,这可不是一般的阅读,是要找出问题、提出意见的阅读。可他居然两天之内就搞定了。”导师水平没提高,学生数量却大大增加,再加上一些导师的心思根本没放在学术上,学生培养质量显然会下滑。现在有相当数量的教授很乐意大批招募弟子,学生越多,他的“可支配对象”就越多,给他干活的人也就越多。他们是“老板”,而学生则成了他们的“伙计”,可以被差遣去干各种杂务。说是杂务,是因为这些活儿多半很难与学术研究对上号,我国教授的水平普遍不高,有价值的课题当然也不会多。学生与导师一起干活,或者跟着导师做事,并非坏事情,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干活,学到研究的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如果对研究能力的提高没有丝毫帮助,那么这种干活,就远远超出了师生关系的范畴,而衍变为“雇佣”关系。教育是一项尤其需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而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本则是教育发展的惟一出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确保学生培养质量,从而维持高等教育在社会分工中的价值,维护高等学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我国高校面临的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淘汰率极低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高中生历经独木桥上千军万马惨烈搏杀终于幸运地走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此后只要他不是太不在乎学业,不是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会“顺利完成学业”,获得学历以至学位证书。四年大学,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到点就毕业几乎是铁定的规矩。这种“严进却宽出”的模式直接导致了人才质量的下降。而近些年来随着扩招之风日盛,高等教育又大开方便之门,有的高校甚至采取不参加考试就直接入学的方式录取新生。从大力增加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个角度而言,“宽进”无疑是顺应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要求的正确之举,而“宽进”之后能否真正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严出”更是关键所在。但是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基础、体制等现实情况来看,要实现理想状态下的“宽进严出”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比如,“宽进”势必导致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迅速消耗本就匮乏的教育资源;“宽进”还会导致入学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因为入学的标准必然由于入学人数的增加而下调,一些在以前“严进”标准下不能入学的学生也取得入学资格,就如同一个企业降低“进料”条件一样,会对产品的整体质量构成威胁。再看“严出”。“宽进”必然导致办学规模的扩大,而规模的扩大需要办学资源的支持,有限的办学资源尽为发展规模所用,办学质量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身处“学历社会”风口浪尖上的高等学校能独善其身吗?如果高校坚持“严出”标准,过高的淘汰率是否会将报考者吓走或造成其他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