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导剽窃,叫人如何不失望(10)
行内当然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阴暗的事情,张海洋不愿多说:“这些事情就像描述强奸案一样难以启口。”
张还说:“盼着王铭铭倒掉的人肯定不止一个。”
但有阴谋也罢,无阴谋也罢,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即使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铭铭还是有其致命的错误之处,这无论如何都要由他自己承担责任。
春种秋收还是拔苗助长
王铭铭是打在北大脸上的一记耳光。
北京大学的恼火是可以想象的。2001年4月27日,北京大学召开的“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上,北大副校长何芳川言犹在耳:“北大人应有勇气向社会作出庄严承诺:清除赝品,拒绝平庸。”
北京大学此次对于王铭铭事件的反应出奇地迅速,很快宣布,王铭铭的学术职务基本已全部被撤消,其中包括北大民俗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社会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北大人类学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此消息发布出去之后,叫好者认为处理得严肃及时,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学术处理应该有规范可循,何以北大因受到传媒的压力就匆忙做出决定?
后来,北京大学新闻中心有关官员又称,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已对此事进行调查。不过,这种说法有些自我矛盾,既然学术委员会还没有查清王铭铭的错误,为什么处理决定已经做出?
据说,北京大学对王铭铭的处分其实是在去年11月份而不是在今年1月份做出的。在事态被炒大之后,为了面对大众媒体的质询,北大统一了口径。因此,“北大迫于公众压力,对王进行惩罚措施”的说法不成立。
对王铭铭的处罚看来还没有结束,据传,他的教授职称和博导资格也有可能不保。
北大清除“学术**”的决心和力度固然可嘉,但北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应付责任。
比如说,对于去年影响很大的那次“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大会,《史学月刊》编辑部副编审周祥森就曾经毫不客气地评论,尽管言之凿凿,但“北大领导层的讲话,浸透于其中的依然是学术的功利性,而且不乏浮躁的气息”。
周尤其反感的是所谓“春种秋收”理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产品,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或模式,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甚至大规模批量生产。它必须经过研究者相当的知识储备、理论酝酿、方法论的创新等,才能生产出来。文科精品的生产尤其如此。4月份种下精品意识,指望几个月后的秋天就能有‘最前沿的科研收获’,这不显然是操之过急吗?”
郭于华就指出,在学术研究上非常有天分和素养的王铭铭教授被当作了学术明星,被抬到了很高的位置,所以他不得不试图最大限度地作出努力来适应整个社会对他的评价。
“春种秋收”会不会导致“拔苗助长”?需要反思的大概不止北大一家。
在王铭铭事件之后,一些学者十分希望借此机会建立学术规范的问题,以发挥他律和自律作用。“学术界必须着手组织人力,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关于写作、编辑和出版的政策法规和国家标准,同时参照国外的同类著作或手册(如美国的《芝加哥手册》),编制一部系统的、严格的、可操作的关于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写作、审阅、发表和编辑、出版的技术性学术规范手册。”周祥森说。
(杨瑞春2002/1/25南方周末)
相关链接[7]
关注中国学术界反**
凤凰卫视中文台《时事开讲》节目讨论了有关中国学术界反**的问题。
吕宁思:何先生,今天我们还谈**问题。讲到**,通常人们可以直接联想到官场,其实**确实是有历史原因的社会现象,现在人们已经把反**的目标看到更深、更远,也更广了。今天我们就想谈中国学术界的反**,以后我们有机会还要谈谈中国体育界,把种种**现象集中在一起谈。今天我们谈学术界的**问题。
何亮亮:学术界**的问题当然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最近,在中国内地这个话题忽然显得特别集中,导火线可以说是由北大的一位博士生导师、一位年轻有为的王教授,人类学的一位教授,是由他引起的。前不久上海有一家社会科学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在读博士的王先生。这位王先生虽然读的是中文系的博士,但是他读书的范围涉猎很广,他喜欢读社会学的书籍。他说他以前读过一本美国学者哈维兰写的《当代人类学》,这个译者就是北大的这位王教授,大概是十来年前出版,他还印象很深。
去年他又看到这个王教授自己写的一本学术专著,书名叫做《想象的异邦》,异邦就是他乡异国,别的国家,这应该是一本相当出色的书,不像一般的学术性的著作。这位姓王的博士生读完这本《想象的异邦》之后,他很惊奇地发现,里面有一大段的内容是跟王教授本人翻译的《当代人类学》完全重复的,他做过仔细的验证之后,认为这是一种抄袭行为,就写了一篇文章给上海的《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顾名思义,本来是一个行业的报纸,他们也做了很多具体核查的工作。你指控一位著名大学、而且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跟说明星的八卦话题还不一样,这是涉及到一个人的学术生命的问题。他们做了核实之后就发表了这篇文章,正是这篇文章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的震撼。北京大学校方处理相当的明快,在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有报道说北大的校方就找这位王教授做了很深入的谈话,这位王教授据说对抄袭的问题有很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