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专机也载上救灾物资(1)
“1箱、2箱、3箱……”28日深夜,南方航空公司北京货运部,顶着五六级刺骨的北风,冒着摄氏零下10多度的严寒,30多名装卸人员整夜在货坪争分夺秒地忙碌着。正休假在家的地面操作经理黄海涛被紧急召回,指挥着物资的装运。大家小心翼翼地将救灾物资装箱,运上飞机码齐。
此前,在接到有关部门紧急运输救灾物资的通知后,南方航空公司主动请缨,停飞一班飞往比利时的货运航班,推迟一班飞往美国芝加哥的航班,火速调集了3架次波音747-400——世界上最先进、最大型的全货机,执行救灾物资运输任务。
为尽早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中,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黄登科局长、王瑞萍副局长亲临现场组织指挥;首都国际机场警卫处打开5号门,实行救灾物资独立场所装机;商检、卫检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提早做好报检手续;海关采取先过关、后报关等措施,保证了时效……接到飞行任务时,副驾驶曾继开正在同父亲搬家。他二话没说拎上包就走,和同事一起连夜研究新航线飞行方案……
由于国航空中管制等原因,巨大的波音飞机在跑道上“趴窝”近17个小时。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的南航运营控制部副经理丁安宁心焦不已:“通过电视看到灾民们流离失所,我们的救援物资哪怕早一分钟送到他们手中也好呀!”
29日上午,装载着115吨包括帐篷、床单、毛巾被、鱼罐头、牛羊肉在内的5840箱救灾物资,首架波音747-400带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从首都机场飞向斯里兰卡。
30日,第二架装载70吨3010箱救灾物资的波音飞机从广州白云机场飞向印度尼西亚。
2005年1月2日,装载90吨3688箱物资的波音飞机再次飞向印度尼西亚,物资中增加了蚊帐、发电机和药品等。
1月3日,装载100吨3688箱物资的波音飞机飞向斯里兰卡。
1月4日,一架伊尔76飞机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飞往泰国。
1月5日,曾两度飞往印度尼西亚的波音飞机再次送去了血压计、听诊器、担架、拐杖、喷雾器、药品、床单等物资。
1月5日晚,前往印度尼西亚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的国务院总理**,用自己乘坐的专机给受灾地区带来了16吨紧急救灾物资。就在出发前,**总理明确指示,要充分利用专机的空间,尽可能减少行李,为受灾邻国多捎一点急需的东西。
“中国总理是惟一一位用自己乘坐的专机给我们运来救灾物资的外国领导人”,印度尼西亚外交部官员拉赫玛·普拉莫诺6日在雅加达会议中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总理的举动令我们深为感动。”
抵达斯里兰卡时,他还穿着棉裤棉鞋
28日凌晨1时许,38岁的郭迅抵达斯里兰卡时身上还穿着棉裤棉鞋,而当地气温达到了摄氏30多度。
作为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队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迅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和中国地震局的安排下,紧急赶往斯里兰卡进行灾情评估,成为最早抵达受灾地区的中国专家。
成立3年多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旋即进入待命状态。周末正在街上购物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陈虹收到局里发来的手机短信,立刻赶回地震局,和同事一起为出发做准备。
29日晚10时,中国国际救援队接到出发通知,这支由35人组成的队伍受命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省开展救援。
30日10时,全体队员在首都国际机场集结,17时30分飞机起飞。
31日23时50分,救援队几经周折抵达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机场。
2005年1月1日清晨6时,救援队开始第一次医疗巡诊
随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发,一支支中国救援队陆续奔赴受灾国家。30日23时,第一支国家卫生救援队从上海赴泰国;31日16时,第二支从广东赴泰国;2日12时,第三支从北京赴斯里兰卡;8日,3名澳门特区医疗人员抵达斯里兰卡灾区加入中国医疗队;11日,首支红十字会救援队按计划前往印度尼西亚。其他队伍也整装待发。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主任陈贤义说,“现在组建起来的人员共189名,已出发的45名。他们为数千名灾民提供了医疗服务,每天还要对当地的饮水和公共卫生进行消毒清理,清运遇难者遗体。”
印度洋地震海啸也牵动着中国科学家的心。海啸第二天,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当即向有关部门“请缨”。1月1日,由5名专家组成的DNA鉴定组抵达泰国灾区,迅即投入DNA鉴定工作。1月3日,泰国政府同意将泰国遇难者的DNA鉴定工作交由中国完成。1月6日,第一批1000个样品送抵北京鉴定。
五星红旗在营地升起,“CHINA”字样犹如火焰般跳动……在前所未有的世纪大救援中,中国救援队员和专家们在行动。
200元人民币与百万美元
“此次地震和海啸带来了巨大的伤亡。我对受灾的人们非常同情。尽管我只是一名初中学生……你们一定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