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层口罩仍挡不住尸臭
中国国际救援队到达灾区之后,迅速展开了救援行动。
1月3日,中国和新加坡联合救援队在班达亚齐受灾最为严重的临海小镇塔曼锡斯瓦展开了搜寻幸存者和清理遇难者遗体工作。
卡车从机场驶出,道路两旁是各国救援者搭建的各种式样、各种颜色的帐篷。许多帐篷上印着醒目的汉字“救援”。雨后初晴,远山含黛,但人们无暇更无心欣赏这一切。随着离海边越来越近,道路两边的景致变得越发触目惊心。
从乘坐的卡车上一眼望去,记者看到整个小镇墙倒屋塌,废墟遍布,遍地布满污浊的泥浆和破碎的砖块。碗口粗的钢柱被海啸冲击得弯弯曲曲,粗大的水泥桩更是被拦腰冲断。
由于受灾面积太大,这里以前没有得到过救援,现场没有清理过,很多尸体历经七八天已高度腐烂。太阳虽然每天照常升起,可温馨的阳光却难以驱散笼罩在人们心中的悲伤。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全镇静得出奇,只有偶而从远处传来的海鸥的鸣叫声。一阵风吹来,一阵恶臭“顽强”地钻透了记者所戴的两层口罩,让人直想作呕。
“人在大自然面前真是太脆弱了!”现场的惨痛气氛让曾参加过伊朗地震救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搜救分队队长袁本航也禁不住吸了口凉气。他说,当地高温使遇难者的遗体高度腐烂,很多尸体发黑发臭。此外,一移动尸体就会出现骨分肉掉的情况,这些都给搜救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注意利用仪器确定遇难者的位置,然后进行清理。”袁本航反复叮嘱队员。刚走近一处倒塌房屋的废墟,中国救援队队员就发现了3具遇难者的遗体。这些遗体已在高温下变得肿胀腐烂。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队员们迅速拿出裹尸用的塑料布,小心地盖住遗体,再轻轻翻转过来,细心地用绳子捆扎好塑料袋口后,抬到道路旁。
为探测废墟下面是否埋有幸存者,中国队员们又利用从国内带来的“蛇眼”生命探测仪仔细搜索。“慢一点,往下放。”随着一声声口令,队员将“蛇眼”探测仪放进了废墟里,希望确认废墟下面是否还有幸存者。一分钟、五分钟……从“蛇眼”反馈的图像却一点也看不到任何令人振奋的生命迹象。
在靠近一大片水塘的废墟上,队员们发现了一具女童的遗体。小女孩无助地躺在泥土地上,痛苦地仰望着天空。队员们将小女孩的遗体轻轻地抬起来放进裹尸袋,然后用绳子扎紧袋口,再抬到路旁,等待当地政府派人处理。
在现场清理遇难者遗体的中国队员年龄都不大,他们在清理尸体时承受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尸体都已肿胀,一碰就碎。我们的一名队员在用裹尸袋兜一个小孩的尸体时,整个尸体都碎了。由于这些工作既危险又令人难以忍受,所以连当地人都认为难度相当大。
当天,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废墟**清理出10具遇难者遗体,其中包括2名遇难女童。
中国救援队建队3年来,每一名队员都接受过心理辅导和测试,基本素质非常好。在日常训练中,队员会在半夜被带到阴森的墓地以克服心理恐惧,会被领到太平间中适应尸体的臭味。所以队员们有足够的勇气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灾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任务,这是我们参加国际救援的一个原则。”搜救分队长袁本航说,“我们这么做,一方面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希望能给死者家属一个安慰;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国人民对印尼人民的友谊和同情。”
这位在现场负责指挥清理尸体的搜救分队长,本应在元旦期间休假,享受天伦之乐,因为他的小女儿只有8个月大,他已经有7个月没有见到女儿了。但这次救灾任务下达后,袁本航二话没说,又把休假单锁进了抽屉。前年,同样是在12月26日,发生了伊朗大地震,袁本航的休假申请是25日被批准的,他默默地放弃了休假。在伊朗救灾过程中,袁本航的母亲病重,等袁本航回到家,母亲已瘫痪在床并永远不能说话了。袁本航把没能和母亲说上最后一句话,当成了人生的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