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告急”,后勤补给艰难
“紧急救援行动不仅是强大的医疗救助能力的体现,也同样需要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参加过3次国际救援行动的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告诉记者,与前两次阿尔及利亚和伊朗国际救援相比,此次在班达亚齐,后勤补给难度更大。
“由于当地政府机构全部瘫痪,我们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副领队田义祥说,“来到灾区现场,无法找到当地官员进行协调,没有水、电,没有汽油,甚至连一个向导也找不到。”一切都要靠中国国际救援队自己解决。队伍一抵达驻地,搜救队兼后勤分队的小伙子们就迅速选址安营扎寨,寻找水源和油料。
救援队员们白天在酷热中紧张地开展医疗救助,每天接诊的人数超过800人,体力消耗很大。“要让他们及时恢复体力,需要在后勤保障中体现人文关怀,后勤也是战斗力。”田义祥说。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救援队难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保障,而丰富的经验更加增强队员们圆满完成救援任务的信心。
醒目的“CHINA”带来希望
中国国际救援队橘红色的队服像一团燃烧的火,不仅鲜艳醒目,而且给人力量。队员们统一在左胸前别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徽标和中国国际救援队的金属队徽,右胸前一个中英文的标牌标明了每一名队员的姓名。救援服的后背上还印有醒目的“CHINA救援”的字样。
医疗分队的高歌告诉记者:“不要小看这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它不仅能够让人轻松地识别国籍,还能起到传递友谊的作用。”老队员、急诊科医生吴学杰谈到在阿尔及利亚和伊朗的地震救援时说,很多接受医治的灾民都希望拥有这种徽标,尤其是儿童,他们在得到五星红旗的徽标时笑得更开心。
这种防水、防火、防油的救援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衣服上“道道儿”多。“道道儿”是能在黑暗的环境中发光的荧光条。记者数了数,衣裤上下前后共有7根荧光条,在漆黑的夜晚,能够有效防止队员们在救援中被误伤。
专用帐篷保平安
救援队此次携带了新式便携帐篷和充气帐篷,除了用于满足队员的住宿需要外,还用于建立一个高效的医疗基地。每个队员都随身背着一个高约80公分、重约20公斤的大背囊,里面备有睡袋、防潮垫、毛毯、蚊帐、防毒面具、饭盒、水杯、备用鞋和洗漱用品等。为了避免以往救援时出现入厕难的问题,装备中专门补充了便携式马桶。为了防止蚊虫叮咬传播疾病,医疗分队还为队员们准备了40瓶花露水和20瓶杀虫剂。针对班达亚齐两个灾民点出现霍乱的情况,队领导在提醒队员注意饮食安全的同时,还添购了4个烧水壶,保证大家喝上开水。
吃虽然简单,营养跟得上
200箱矿泉水、135箱野战食品……作为一支国际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坚持食品要自给自足,不给灾区政府添麻烦。此次中国国际救援队带了可供消耗10天的食品和饮料。据总领队赵和平介绍,以往的方便面、火腿肠和罐头被携带方便的压缩食品代替,只要简单加热就能吃到营养卫生的饭菜。医疗队还每天为大家发放维生素,提高队员们的免疫力。
但是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棉兰转机期间,由于要先把医疗物资带往灾区,一大批食物和水没能随机运走,只能雇用当地的货车送往班达亚齐。按照约定,货车应该在队员抵达灾区12个小时后运到,但是40多个小时后,货车还没有到达,而且救援队还与货车司机失去了联系。
当时,灾区的情况比较严峻,冒领甚至抢劫救援物资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久前,原本由亚齐省协调中心接收的美国提供的救灾物资就不翼而飞。就在救援队不抱希望,开始积极寻找其他补给渠道的时候,货车到达了大本营。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领队田义祥给予货车司机阿里夫高度评价。他认为,在目前较混乱的情况下,阿里夫克服重重困难,把货物送到,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讲诚信的司机对记者说:“你们是来帮助我们的,虽然路况很差,又有很多波折,我一定要把食物送到,让你们能安心地救灾。”
队员们的食品除了方便面和罐头外,还增加了携带方便的压缩食品。这种食品只要加入凉水就能自己加热。队领导更是委托新加坡救援队代购了400个橘子和苹果,让大家都能吃到水果。
在灾区,队员们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不断发生的余震、通信困难等等。我们在班达亚齐展开救援行动期间,就经历过十多次5级以上的余震,其中以1月2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域发生的7级地震最为严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经历过多次考验和长期训练的队员们依然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困难再大,也要竭尽全力去克服,尽可能多地为当地灾民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