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和吴越先生在一起

旧文新读:和吴越先生在一起

文/侯小强

这是一篇旧文,是四年前写给吴先生的,彼时正是吴先生的生日。虽然之后联系渐少,但先生光华人格在我心目中始终照耀。正好新版《括苍山恩仇记》出版,我算是利用职权发一篇旧文,希望大家能读这本书。同时也祝吴先生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每次走进吴越先生家,总有一种惭愧。曾经许诺的许多事情,因为工作的变迁很多都没有实现。看到吴先生和善而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这份内疚就更加使我沉重。

说起吴越先生来,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了。可是在80年代他却是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括苍山恩仇记》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数百万册,轰动了整个文坛。有评论认为吴越先生的创作达到了通俗小说的新高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阅读空间的扩大和生活节奏的紧张,通俗小说实际上已经趋于式微。整个中国的文化体系纳入了快餐文化的体系,人们欣赏的多是多快好省的短文。面对这种状况,吴先生依然不改初衷,继续苦心写作,写出了将近千万的作品。以一个在文革期间饱受打击的今天已经“风烛残年”的老人来说,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我看过吴先生的作品,固然反映了吴先生的学养,但更多看到的是知识分子的认真与良知。

吴先生身陷囹圄数十年,始终保持坚定乐观的心态。在他身上体现着精英经济学家一直强调的对沉没成本的忽略不计,他从来都是向前看,不去回味过去的灾难生活。吴越先生有一个细节我注意到了,他随身总是携带糖,他认为现在是甜蜜的生活。在吴越先生的菜桌上从来都不可能出现苦瓜──这种象征苦日子的东西。正是在这种甚至有一些迂腐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吴越先生专注未来的品格。也许正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吴越先生看起来与他的年龄不一。我们才知道:他的精神风貌与那些热衷于健身的人是大不相同的。

不去想,不是去漠视他的存在。事实上,吴越先生一直努力通过他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反思。他的文革记事等书籍把那个时代的生活描写得活灵活现。从细节上还是整体的结构布局上都让人感觉到对于我们来讲那实在是一种让人齿寒的年代。吴越先生从来不大讲文化大革命的苦难,他把他的反思,他把他的痛苦写在了作品中。他没有试图写出百科全书,他也从来都避免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放在写作的过程中,但是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那种力透纸背的沉痛和无法卒忍的愤怒。情绪往往在细节中得出。理解就这样从一个普通人的笔下流淌,所谓的人性、人格等被解析的非常清楚。正是从对他的作品的解读中我们才可以体会历史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历史从来不是概括和抽象。

吴越先生的人格魅力不只是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当中。为文固然可以帮助我们透视吴越先生的人格力量,为人却实实在在地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灵魂。每次走进吴越先生家,总有一种精神朝拜的味道。

吴越先生的热情在中国的文坛是非常有名的。在他的家里,总是“高朋满座”,既有张抗抗\韶华这样的著名作家,也有看门的老大爷的孙女,他们来到这里是接受吴越先生的免费计算机辅导。从吴越先生家里走出多少个电脑通,现在已经无法计算了。我们能够明确地知道的是吴越先生的雅号:中国文坛的电脑侠客。作为中国作家中率先使用电脑的第一批人,吴越先生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重。在他这里,没有三六九等,没有高低贵贱。吴越先生不计报酬地为好稿子寻找出版的机会,费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毫无怨言,这种行为实在是让人钦佩。我坚定地认为吴越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平民作家。我一直觉得平民作家的定义不是根据出身,也不是根据写作的主题,而是他写作的姿态,他生活的姿态。

吴越先生的将近半辈子因为一句“错误言论”而被断送了,他今年70岁,比同龄人年轻了许多,可是还是老了。他70岁寿辰那天,我去了。看到老人健谈的样子,看到他还在读大学的女儿,看到他们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为他们高兴。可是我也看到了老人吹蜡烛时的神态,他简单的家宴和他幸福的表情,我有点难过。

那一天是我们在一起比较长的时间,华灯初上,吴越先生把我送出了门外。我看到吴越先生转过身去,真是感慨万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新版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
上一章下一章

旧文新读:和吴越先生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