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将向何处去(1)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下达关于“巴巴罗萨”计划的第21号指令,即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划。希特勒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伎俩,以达成战争的突然性,制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骗局。
1940年5月10日,在俯冲轰炸机震耳欲聋的吼声中,德军利用坦克的楔形攻势,突破了法军的防线,“闪击战”再次得逞。
一个半月后,法国被吞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随后遭到同样的命运。
1940年7月初的一天,柏林的天空湛蓝澄澈,丝毫闻不到战场硝烟刺鼻的味道。为迎接帝国最高元首希特勒回到首都,柏林当局宣布放假一天,所有的其他活动一律取消。全市所有的商铺、饭店也早早就关门停业了,被卷入了这阵前所未有的狂潮之中。
当天中午,整个柏林市沉浸在胜利后的狂热之中,通往总理府的街道挤满了狂欢的人群。他们像喝醉了的酒徒一样,兴奋地又嚷又跳,嘴里哼唱着不成调的曲子。数百万面纳粹党的旗帜随风飘扬,玫瑰花撒满了城里的每条街道,疯狂的喧嚣声似乎要将这座城市掀翻。
下午3时,军乐队奏起了《巴登韦勒》进行曲,希特勒的专车缓缓驶进了车站。广播联播公司现场报道了希特勒胜利凯旋的实况。为表示对元首的忠心拥戴,希特勒的心腹爱将戈培尔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亲自上阵,通过广播做了很有煽动性的欢迎报道。
在一阵接一阵的颂扬声中,狂妄骄横的希特勒感觉自己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透过人群欢舞的手臂,他好像看到了整个欧洲都已经被自己踩在了脚下。志得意满的希特勒觉得这一切几乎触手可及,他完全陶醉了。此时此际,整个德国上下都在为纳粹军攻打法国凯旋归来而狂欢。
然而,仅仅一个法国是远远不能满足希特勒疯狂掠夺的野心的。
欣喜若狂的希特勒对着毕恭毕敬地站在自己面前的将军们高喊道:“现在,北起北极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脉,东自维斯瓦河一线,西临大西洋之滨的欧洲半壁河山及其丰富资源,已经落入我们之手。作为德国宿敌的法国已被击败,称雄一时的英**队已被赶出欧洲大陆,我们称霸欧洲大陆的时刻已为时不远了。”
说到这里,希特勒停下来喘了口气,扫视了各位将军一眼,继续说道:“现在,在欧洲有资格对德国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的,只剩下两个大国了,一个是位于德国东面的苏联,一个是位于德国西面、在英吉利海峡对面的大英帝国。要成就欧洲、乃至世界霸权,还必须征服这两个国家。”
他很自信地说:“由于法国迅速败降,英国一定会急于投降。关于英国投降的条件,可以放宽点。”希特勒禁不住得意地笑了起来。
希特勒认为,法国的败亡,将使英国束手就擒,只要德国伸出橄榄枝,英国人就会与德国妥协。两线作战问题将迎刃而解,苏联问题的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然而,希特勒这一回却失算了。刚刚取代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明确指出要战斗到底,拒绝了德国和解的建议。
听到这一令人沮丧的消息,希特勒的心情显得有些低沉。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只要适当加强对英国的威胁和封锁,再辅之以一定的宣传,在必要时对英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利物浦等实施猛烈的突袭,英国人是会清醒的。
最后,雷德尔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英国人不先尝尝鞭子的滋味是不会媾和的。
希特勒边听边点头,高度赞扬了雷德尔的分析。他像一只重新充满气的球一样,立刻鼓涨起来,立即指示最高统帅部加速制订攻英计划。
这一时期的希特勒坐卧不安,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眼睛盯着那张大地图发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一个难题是:先入侵英国还是攻打苏联?这是一个关系到战争全局的问题,是一个无比重大的战略抉择。
希特勒为此苦思冥想,迟迟下不了决心。他像一头困在笼子里的猛兽,总想扑出去狠狠地咬人,却不知道扑向哪个方向、咬向哪个人。这种艰难的状况,希特勒自己后来描绘说:“面对着两个敌人,可是枪膛却只剩下一粒子弹”。
7月19日,柏林克罗尔歌剧院里人头攒动,喧闹声此起彼伏,显得非常热闹。讲台上布满了纳粹党旗,党卫军则在会场附近来回巡逻。
这时,歌剧院里突然安静下来。希特勒夹着一个红色小包走了进来。所有的代表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嘴里高呼他的名字。
希特勒疾步走上了讲台。这一回,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大喊大叫,而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的声音说道:
“现在,我从英国只听到一个呼声:战争必须进行下去!但这不是人民的呼声,而是政客的声音。我不知道这些政客对于这场战争继续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是否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他们的确宣布过,他们将继续打下去,并且说即使英国灭亡了,他们也要到加拿大继续进行战争!”
然后,希特勒对丘吉尔进行了猛烈的攻击,说他是一个政客,丝毫不关心英国人民的安全。最后,希特勒呼吁道:
“现在,我觉得在良心上有责任再一次向英国和其他国家呼吁,英国拿出理智和常识来。我认为我是有资格做这种呼吁的,因为我不是乞求恩惠的被征服者,而是以理智的名义说话的胜利者。我看不出有继续打下去的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