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歼灭关东军(1)

第二十七章 歼灭关东军(1)

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后,斯大林就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公告,积极准备对日本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了。

1945年7月中旬,斯大林来到柏林出席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会议正式开始前,斯大林拜访了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

7月17日12时整,苏联政府首脑的轿车停在巴倍尔斯堡"小白宫"门前。美国总统的亲密助手哈里·沃恩和詹姆斯·瓦达曼走下台阶迎接客人。斯大林穿了一身佩有金黄色肩章的白色大元帅礼服。为了表彰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战绩和历史性胜利,他刚刚被授予这个最高军衔。与斯大林同来的有莫洛托夫和外交人民委员部参赞、翻译戈伦斯基。苏联首脑沿着铺上了厚厚地毯的楼梯来到二楼美国总统办公室,杜鲁门总统、国务卿贝尔纳斯和翻译波伦正在那里等候他们。

在谈话过程中,杜鲁门和斯大林讨论了会议的议程,斯大林当时做了几点补充,其中包括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问题。杜鲁门好像没有听见关于佛朗哥的意见,却问斯大林何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比较方便。斯大林说,莫洛托夫和艾登已经商定在今天,7月17日下午5时开会。贝尔纳斯以开玩笑的口吻提到斯大林有众所皆知的晚睡迟起的习惯。斯大林也以同样的口气回答说,他的习惯在战争结束后已经改变了。

"关于佛朗哥政权,"斯大林这时用严肃的口气继续说,"我想说明一下我的观点。佛朗哥政权不是西班牙国内形势发展的产物,而是德国和意大利强加于西班牙的。因此,这对联合国家是一种危险。佛朗哥政权是有危险性的,它在西班牙为形形色色的法西斯残余分子提供庇护所。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同这个政权断绝关系。"

杜鲁门回答说,他现在没有关于佛朗哥的足够材料,但他一定研究这个问题。杜鲁门决心较随便地交谈下去。他说:"我不是个外交家,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和您交朋友,直接与您共事,以便我们能够就这个或那个问题马上得出'行'还是'不行'的决定。"

斯大林回答说,开诚布公是好事,它将有助于苏联同美国共事。

杜鲁门说,假若美国和苏联建立了友好关系,那么产生的分歧将能迅速地和在开诚布公的气氛中得到解决。

"自然,"斯大林同意地说,"可能会有分歧,但应该解决分歧。"

杜鲁门无意中说出,他已经会晤过丘吉尔。斯大林对此反应很平和。他只是提到,英国人在对日战争问题上态度不够明朗。至于说到苏联人和美国人,斯大林继续说,他们将会履行自己的职责。根据种种迹象判断,英国人认为战争大体上结束了。

美国总统讲道,丘吉尔表示愿意在远东战事中给他提供援助。

"这个想法有点奇怪,"苏联政府首脑指出,"是德国人而不是日本人轰炸了英国。可以说,对他们来讲战争已经结束了。英国人民的这种情绪可能会对首相产生不利的影响。美国人民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帮助了英国。也许,丘吉尔现在考虑要在对日战争中帮助美国人?"

"我们的处境不像英国在面临德国进攻时那样困难。"杜鲁门说。

"我们准备在8月中旬参加对日作战。"斯大林坚决地说。

这话显然使杜鲁门感到为难。原来,美国急于要求苏联对日参战,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一直谈及这个问题,现在鉴于法西斯大势已去,德意已经无条件投降,日本法西斯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了,因此杜鲁门根本反对苏联参加远东的战事,认为不再需要这种帮助了。现在斯大林这么明确地提起美国的请求和他答应在战胜德国之后参加对日作战的允诺,却使杜鲁门很不高兴。同时,杜鲁门明白,不管他现在有何作为或作何种表态,苏联总要参战,对此他已无可奈何。因此,总统认为最好是沉默不语。

斯大林趁此转了一个话题。他向杜鲁门通报了苏联政府与中国国民党政府就雅尔塔会议上达成一致的问题进行谈判的情况。谈话之后,杜鲁门请斯大林留下共进午餐。席间他们进行了一般交谈。一起度过的时间使得斯大林和杜鲁门能留心地相互打量。关于与斯大林的初次会面,杜鲁门在日记中特别写道:"他的眼睛,他的脸部表情给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说话时注视着我的眼睛。他的心情很好,非常客气。我决心同他率直地对话。"

反希特勒同盟三大国领导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与前两次会议相比有很多不同。首先,这次会议的独特之处在于,会议是在欧洲胜利完成对希特勒德国及其仆从国作战后不久举行的。一方面,这造成了一种精神振奋的气氛,似乎会议面临的任务理应容易得到解决。另一方面,也使人感到有某种离心力要把与会者引到不同的方向,以致难以达成一致行动。

波茨坦会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会者也有别于德黑兰和雅尔塔会晤。这次代表美国的是杜鲁门,他的观点与行动方式与罗斯福的实践迥然不同。英国代表团只是在会议的第一阶段由丘吉尔率领。自丘吉尔在英国大选中失败以后,从7月28日起,英国代表团改由获胜的工党领袖艾德礼率领。西方大国新的政治人物的出现,自然不能不使波茨坦会议的工作受到深刻的影响。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纵横捭阖:斯大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纵横捭阖:斯大林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歼灭关东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