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达·芬奇密码》出版以来,每位读者的唇边都挂着悬而待解的相同疑问:他书中所叙究竟有几分真实?当然,作者丹·布朗在书的开始已作说明,“本书关于艺术、建筑、文献和密宗礼仪的描述准确无误。”但这终归是一部小说,他稍微来点文人的裁剪翻新,岂非情有可原?
本书的宗旨,是将真实与虚构分离开来。这绝非易事!布朗有时使用的题材,若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
基督教会肯定觉得布朗的书使它暴露在聚光灯下,而它不愿受到批评目光的审视。两千年来,教会指靠着追随者们的虔诚,而它行事之便利,就在于虔诚是一种不需要实证的信从。对施加给追随者们的信条,基督教一直无法提供多少令人诚服的依据;况且在过去的百多年间,教会始终要面对它枉然企盼能够凭空消失的各种科学发现,并不得不为自身作出辩护。
眼下,教会再次无奈地面对诸多难题,而这次都归咎于一本名叫《达·芬奇密码》的最佳畅销小说。
《达·芬奇密码》有如此巨大的成功,倒不是因为它夺人心魂——历险/谋杀的故事情节相当老套,而是因为丹·布朗激发诱引读者们从全然陌生的角度,去观察那些以往接受并熟知的“真情至理”。
这样一来,他虽然大吊多数读者的胃口,却让他们掩卷之时感到好奇心并未得到满足。布朗撩拨他的读者们自询自问那些难做解答的疑题,借此我希望我的书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会应和人们对这类材料日趋增长的嗜求。
我们中间的某些人认为,最近几十年里有过一个“柔化”过程,它将人类导向某种对神灵本性的揭示。该过程的实施,是通过《黑客帝国》三部曲这样的科幻影片,以及引起民众兴趣和争议的那些五花八门、高深莫测的现象,譬如UFO和麦田怪圈。揭示手段甚至发展到对莱纳古堡的发掘,结果证实了圣杯家族的存在。
丹·布朗具有破旧立新之力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世界正在经历的变化推波助澜。你可否身处这变化之中,可想了解更多的实情?
马丁·伦恩
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