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如何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
总体上看,外国驻京记者对外交部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比较满意,对目前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基本持肯定态度,认为中国的发言人制度有不少变化和进步,不过还有许多改进的余地。(注1)
法新社记者康文涛说最喜欢外交部的发言人,他说,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方面做得较好,他们似乎掌握了一个解释中国立场与政策的指导原则,并享受了由此带来的一些发言自由。在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上,有时可以看出发言人对一些问题没有准备,但仍然可以讲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
《远东经济评论》记者孔安说:“外交部网上公布了新闻发言人的个人信息,并把手机号码给了外国记者,这跟90年代完全不一样了。外交部发言人现在每年都给国外记者安排很多外出的采访活动。他接触过的西藏、云南、大连等地的新闻官都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虽然中国在普及发言人制度,越来越多的发言人在出现,但外国记者认为中国发言人自由回答问题的范围却很有限。法新社康文涛就持这一观点。他说,他能理解让一个低级别的官员解释许多敏感问题是很困难的,他认为中国的发言人应当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尽管理解新闻发言人的苦衷,中国新闻官的一些“习惯”还是让外国记者们感到很无奈,对采访要求反应“慢”是他们普遍遇到的问题。
康文涛说:“除了发布会之外,中国的发言人几乎不愿意口头回答任何问题。”,他们总是让记者写一个采访提纲传真过去,他们回答任何问题都需要时间,新闻发言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华盛顿邮报》记者潘公凯说:现在的状况比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好多了,政府纷纷开始设立新闻发言人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但中国新闻发言人的表现还远未达到他们的期望。
《远东经济评论》记者孔安说中国的发言人往往“宁肯不说,不肯说错”,通常只回答他们非常确定的问题,有时,他们也给你一个答案,但并不是针对你的问题。而只是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就无形中影响了很多本来可以透露的信息。
孔安说,他很欣赏中国领导人不回避问题的做法。他说,不少国外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开新闻发布会的官员权力越大,越敢于说实话、说的实情越多,“像朱镕基、王岐山讲得很痛快,记者都很高兴。”
新加坡海峡时报的记者蔡振峰认为中国不同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水准差别很大,国家级的发言人可能和媒体接触的比较多,比较知道如何应付,而省部级以下的新闻官态度就不一样了,他们好像没有经过训练,也打听不出什么消息。
他说,2004年1月,中国有个省份大规模屠杀果子狸,他很想去采访,但联系了几回,对方各个部门互相推诿,后来就不了了之。他说,我也不要求对方一定答应我的要求,但至少要有一个人出来给我一个答案。蔡振峰说,在已经设立新闻发言人的政府部门在这方面要好的多。
注1:请见新华网北京5月22日电:“变化正在发生: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新闻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