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浪:"生活" 漫忆(…

杨浪:"生活" 漫忆(…

到1994年8月,我再受老董之托准备周刊的创刊,上述想法已经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这一任编辑部里,杨新连、方向明、程赤兵、唐元弘、黄艾禾、袁东平、季思九、印小韵、陈练一等朋友们也为这本刊物的创办做出认真努力。更重要的是,在这批人后来的媒体实践中,《三联生活周刊》办刊初期所经历的坎坷,也自然成为重要的经历和财富。

尽管周刊出刊经历了坎坷,但是在筹备初期进行了大量认真讨论、准备的工作,特别是按本周出刊作为目标进行实时模拟,各部门做选题安排和采访写作计划。这种做法被杨迎明形象地称作"旱地划船",并在此基础上各方出过几个"讨论本"。在这些讨论本中,到《鼠药无毒》一本,实际上周刊的面目已经比较清晰了。

到我接手时,在出了一个"试刊号"后就直接出了。当时,很多条件都不具备:设计要到广州做,发行网络也没有建立好,内部人员也在边做边集合,但我们都认为拖下去就是死,只有抓紧创刊。当时我在"创刊号思路"中说:"我们显然不是从零开始。一年反反复复上上下下曾经使我们激动使我们失落但谁都不能否认我们毕竟有了一些必要的经验,起码有了经历。我们的思路得以拓开,我们的业务开始熟练,我们的目标逐步明确--无论如何,在经历坎坷后我们仍在一起,而且我们仍是团结的。"

继续期待

今天的《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是一本十分成功的主流期刊。作为曾经为它的成功做出努力的媒体中人,我们还将满怀期望地继续关注它,关注它在下一个十年中的发展。

我想,我对它的期待会集中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期待它在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环境中,品牌的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经营业绩的进一步增长。应该说,在今天的媒体特别是周刊市场中,《三联生活周刊》有它的优势,尤其是它一以贯之的人文文化品质。然而它的品牌影响力毕竟还是"中国的",而且主要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在一批新兴的期刊尤其是周刊正在开始发力的时候,《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发挥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继续持守一种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的旗帜,继续领市场之先,领思想之先,这是我们会持续关注的。

媒体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发行--广告--品牌,三联已经在这个路径上取得了初步成功。然而当品牌营销成为竞争的核心时,媒体体量的扩张,既有品牌的延伸,资本纽带的形成,国际路径的打通,就会成为成功品牌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刚刚从Life的伏而又起中看到了又一个案例。我们当然有理由期待在下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已经成为一个中国期刊的世界性品牌。

一个成功的媒体背后,一定有一个成功的团队。对人的命运的关注背后,关键是有一批关注他的人。成功媒体的影响力除了媒体内容本身,还有从事媒体的一批人,正是这些人,把一种生机勃勃的思想方法、价值系统和操作路径蔓延扩大。半个世纪前的韬奋先生和半个世纪以来的三联书店正是这样影响我们的。于是我们会期待在未来的三联书店乃至《三联生活周刊》培育和产生出新时代的学者、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与我现今操作的非常"物质化的媒体"相较,我更深深地在这里期待着三联。只有在文化领域里是承认大师的,而大师们的影响力是超越时代的。1993年春,以钱刚先生为主导的筹备班子拟定了《三联生活周刊》的第一份"编刊总思路"。节录如下:

刊物性质:一份具有新闻性、文化性和综合服务性的大众生活刊物。

办刊宗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在走向21世纪的重要历史时期,《三联生活周刊》将与生活同步,敏感地记录中国人民生活的变化踪迹,并对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品味做出不懈努力。《三联生活周刊》将继承三联书店的光荣传统,弘扬韬奋精神,成为一本"人们身边的的杂志"和"一个亲切朋友",它将帮助人民对自己生活中的各方面事务"更容易做出决定"。

"三界共生"是《三联生活周刊》的独创性之一。基于三联书店的传统优势,"生活"将汇聚新闻界、学术界、文学界三方面人才。其办刊过程,将是融合"三界"优长,改变学科思维习性,推动人才相互砥砺、相互激发,形成新的共生群落的过程。新闻界的人才将进入三联书店的文化氛围,拓宽知识面,获得深入观察生活现象的新的视角;学术界的人才将走出书斋,与生活接榫,为大众运思;文学界的人才将改变独自劳作的固有节奏,置身一个与生活同步的文化团队,以更加快捷贴近的方式,表达对人的关注。"三界共生"将打破雅俗界限,使《三联生活周刊》成为深入浅出的大众传媒,成为拥有广大读者的精致极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的精彩故事:十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的精彩故事:十年
上一章下一章

杨浪:"生活" 漫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