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郎”之父:罗成哲(1)(图)

“阿里郎”之父:罗成哲(1)(图)

一次,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朝语部的一个联欢会,在朝鲜族的圈子里,大家已经慢慢知道有这么几个孩子。到了活动现场,发现没有朝鲜族的歌可唱,在那个环境里,唱韩国歌不合适,唱英文歌感觉不对,唱中文歌又没有,我觉得挺尴尬的。

回来我就直接把他们拉到录音棚里,说:“咱们弄一首能代表朝鲜族的歌吧。”弄什么歌呢?他们年轻人,对民族音乐了解得太少,哼了半天也哼不出什么旋律来,《阿里郎》算是他们熟一点儿的。

《阿里郎》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歌词的版本有上千种,流传下来的旋律也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是最典型的朝鲜族音乐的代表。《阿里郎》讲的是姑娘送郎远行的民间故事,有点儿像中国的《走西口》。我想,那就先弄弄试试吧,就开始进行改编,没想到,后来越弄越有劲儿。

这时候,第三届中韩歌会的导演杨东升来电话:“你不是有几个朝鲜族小孩儿吗,能不能唱一首韩国歌?”我问:“伴奏呢?”他说:“没伴奏,你们自己做个伴奏吧。”韩国音乐的制作技巧是很高的,我想,中韩歌会不是卡拉OK,我们不能随便凑合。那怎么办呢?我告诉杨东升:“我们正在改编《阿里郎》,能不能唱这个,反正是用朝鲜话唱——那边是韩国歌,这边是中国的朝鲜族民歌。”他说:“那就拿过来听听吧。”

后来《阿里郎》在中韩歌会上一唱,反应很好。这首歌的改编是我和孩子们一块儿弄的,创作速度很快,就那么顺其自然地出来了。

接着,阿里郎参加了2003年的春节晚会。那时候,阿里郎还没有成名,台上是羽·泉、王力宏在前面唱,阿里郎只是站在角落里伴唱,露了一小脸儿。

2003年春天,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开始了。看了业余组的比赛,收视率和那个效果,挺馋人的。对于歌手来讲,大奖赛毕竟是一个机会。我想,能不能通过比赛给自己一个压力,促进一下自己。我召集阿里郎开会,他们不知道大奖赛是什么,说公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给他们讲了讲,最后决定参加大奖赛。

当时,我想从民族歌舞团报名,但团里说不组队了。北京台的杨老师来电话,问我有没有参加大奖赛。我说,正想参加呢,可不知道怎么报名。杨老师说,今天报名结束,可能已经下班了。后来一问,北京台负责报名的是季荣,我先打了电话,然后马上赶到“红绿蓝”报名。

报名费是一百块钱,人家一问,是组合,四个人,这怎么收报名费呀?最后,还是交了一百块钱,算是把名报上了。过了两天,去参加北京台的初赛。TG4因为人不全,没有参赛,但全公司的人都去助阵了。

到现场一看,一屋子人,听说要从这些人里选出两个。这时候的阿里郎,已经参加过很多晚会了,像《同一首歌》那样的大型活动都参加过,见过世面,只是没有名气而已。好在他们的优势就是不懂名利,也不知道大奖赛是多么重要的事,评委是什么名人……好多歌手都在那儿紧张,而他们就当是公司安排的一次演出,所以现场效果不错。

我心里也没底儿,“感觉”这东西没有标准,人家要欣赏就认可,如果不欣赏、不认可这种形式,可能就“没”了。等待公布的时候,我还安慰他们:“咱们不就是比试一下嘛。”结果我们的名次是第二。

评委们都说不错,我心想,他们还挺识货——本来我们就不错!到北京台决赛的时候,我们就是第一了,然后到中央台参加复赛,还是第一名,一路势头很好。到了最后关头,突然遭到了阻击,阿里郎和另一个组合相差零点几分,一下就变成第二名了。

虽然,能拿到专业组第二名,已经很不错了,是很多歌手梦寐以求的成绩,但还是觉得输得冤得慌,心里不服。这时候,中央电视台通知我们,大赛前两名还要角逐“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让我们做好准备。这下,孩子们又来劲儿了,都跃跃欲试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星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明星课
上一章下一章

“阿里郎”之父:罗成哲(1)(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