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

一九九八

1997年,保护站落成的时候,扎巴多杰看着保护站这座新式建筑特别满意,随口说:“要是有一个瞭望塔就好了。这样,几十公里范围内,偷猎者进出可可西里都能看到。”

杨欣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经过不断努力,终于说服了成都铁塔厂,全额捐助了一座12吨重、28米高的瞭望塔。

1998年夏天,保护站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包括瞭望塔安装、多功能厅建设、供暖设备安装、发电设备安装等,其中安装瞭望塔是整个保护站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工程,我们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很难胜任。

杨欣通过青海省环保局求助到青海省送变电工程公司,这是安装铁塔的专业公司。公司领导也很爽快,以志愿者的形式选派了两名优秀的技工:张卫东、李昌宁。

7月初,杨欣带领张卫东、李昌宁和青海的志愿者孙建军先期赶到保护站,完成瞭望塔的基础建设,8月才能按期安装瞭望塔。从西宁出发时,他们不仅带着自己的全部行李,还要携带16根连接瞭望塔基础的地脚螺栓,每根螺栓重达18公斤,16根重达近三百公斤。为了节约火车托运的费用,孙建军背着行李,手拿绿色江河的宣传册,在前面开道,凭着超人的口才,硬是一路打通车站检票员、火车乘务员,带着杨欣,还有张卫东,李昌宁及帮助我们扛地角螺栓的民工提前上了火车。到格尔木火车站后,扎巴多杰带着野牦牛队员来接站,我们从站台上来回几趟才把所有的东西搬到停车场的汽车上,检票员没有搞清楚这帮人到底在做什么,出出进进都没有过问。

1998年的工程量要比1997年的大许多,在格尔木的材料准备就有钢筋、水泥、木板、铁板、铁丝、橡胶桶、发电机,还有各种必需的工具。另外,瞭望塔地基定位用水管等土办法就不行了,必须使用经纬仪。最后是在格尔木环保局长的帮助下,才从城建局借到一个有问题的经纬仪。张卫东修了修,勉强可以使用。从格尔木出发时,除了增加了6个民工以外,两辆东风车都装得满满的,其中一辆5吨的加长东风卡车装了12吨水泥,汽车已经喘不上气来。210公里,走了8小时,夜里2点到保护站。

7月,地表70公分以下还是冻土,像石头一样坚硬,瞭望塔4个脚的4个基础是2米见方,深米的大坑,在这个基础上绑扎钢筋,浇注水泥,才能形成瞭望塔稳固的基础。

面对冻土,十字镐挖下去只能是一个小坑,或者崩出一小块冻土,越往下,冻土越硬,后来利用太阳晒甚至火烤以后,才能挖出一点土,工程进度缓慢,最后专门派人去格尔木找来炸药,像开山一样对付冻土。我们用大锤和钢钎在冻土上打眼,装上炸药把冻土像石头一样震碎了再刨出来。地基整整挖了10天。

在施工期间,每天有3只野驴定时出现,隔着几十米视察一会就离开,两大一小,感觉像是一家人。第一次放炮时,突然来了一大群野驴看热闹,之后一只都没有再来了。

之后头痛的是,搅拌混凝土的河沙在哪里?碎石又在哪里?后来张卫东他们在方圆几十公里内四处寻找,终于在20公里外的一个干枯的河床上找到。运回了7车河沙,十几车碎石。瞭望塔的基础重达五十多吨。

瞭望塔基础施工到一半,杨欣、孙建军不得不提前离开保护站,杨欣要去成都督促瞭望塔的制作和发运,到深圳督促房屋材料的生产和发运,到北京参加大学生志愿者的出发仪式。从保护站回到格尔木,孙建军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看到世界杯足球赛的决赛,这位铁杆球迷自从有了电视机后,他还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场重大比赛呢。在没有看到决赛重播之前,他见到熟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别告诉我谁赢了球,否则我跟你急。”并四处寻找决赛的录像带。

8月初,我们几个去年建站的老搭档和来自各地的志愿者在西宁集结,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其中,大学生志愿者是从北京集中出发的,并在国家环保总局搞了一个庄重的出发仪式,国家环保总局王玉庆副局长专门送行。为了保证这些大学生的安全,杨欣要求在西宁再作一次全面体检,确保万无一失。

西宁的准备工作和去年一样,我们已经轻车熟路了。两天后,我们包了一辆长途卧铺客车出发了,由于人多,准备工作繁杂,出发时间从中午拖到了晚上,汽车连夜在柴达木盆地的旷野上飞驰。8月初是高原最好的季节,特别是青海湖边的油菜,正是开花的时节,但这些美好的景致与我们没有缘分,我们只是尽快赶路,希望早日回到保护站。

志愿者李朝辉是第二次参加保护站建设了。从格尔木出发时,在汽车上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家里让他赶快回去处理,他是长子。我们让汽车停下来,李朝辉面对着两难的选择,家里需要尽孝,保护站的房屋搭建他是主要施工者。李朝辉沉默了好一阵,在电话里安排了父亲的后事。此后的几天里,除了埋头干活,李朝辉很少说话。

赶到保护站时,只有张卫东一人坚守在那里,胡子头发老长。在杨欣他们离开后,他和李昌宁带领民工挖地基,绑扎钢筋,浇注水泥,基础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但体力消耗太大,伙食也太差,他们最后的蔬菜是一辆路过的汽车上颠下的一个摔碎的冬瓜。所有人的精神都要崩溃了。“没有见过这样抠门的老板。”虽然张卫东给民工做了不少工作,但民工先后都离开去寻找更好的工作了,李昌宁也回西宁去搬救兵了,仅靠他们两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安装瞭望塔的。在我们到达的前几天,保护站仅剩下了几斤面粉和一小袋盐,张卫东连续一个星期都是每天一顿盐水煮面片。

袁新宇参加志愿者是最有戏剧性的,他是四川烹饪专科学校的烹饪老师,这是中国惟一专门培养川菜厨师的高校。在成都,他的家人在为志愿者张毅饯行的饭桌上了解到这项活动后都很激动,也正赶上学校放暑假,最后大家的眼光不约而同集中在袁新宇的身上。“都看着我干什么?”“我们觉得你也应该去作点奉献。”他的爱人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不由申辩,家人当即就给他买了第二天飞往西宁的飞机票,他成了志愿者队伍中的大厨师。

在保护站,袁新宇是最受欢迎的人。每天做饭的时候,后面总是有好几个大学生在帮厨,同时免费学手艺。只是一个星期以后,袁新宇、张毅还有保护站的设计师李开辉没有适应高山环境,每天头痛,呕吐拉肚,吃不下饭,被迫返回。

保护站的瞭望塔、多功能厅、取暖设备三个项目同时进行。志愿者到保护站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工作:瞭望塔地基的最后部分浇筑、第二期房屋地基的开挖、取暖设备的组装等。由于去年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房屋建筑和取暖设备的安装相对困难要小一些,最难的是瞭望塔的吊装。瞭望塔由几百根大小不等的铁件组成,总重量是12吨,仅仅连接角铁的螺栓就有半吨重。

几天后,瞭望塔基座的混凝土晾干了,吊装正式开始。我们没有起重机,几十号人组成了人力起重机,在号子声中,瞭望塔的第一根主梁慢慢升起,上升到一半时,突然,绳索断了,人倒了一串,巨大的角钢也重重地摔在钢筋水泥的基座上。待我们从地上爬起来,发现角钢扭曲了,不能再使用。大家七嘴八舌:“通知厂家再生产一根角铁,迅速运来。”“运到格尔木去加工。”但这些建议都太飘渺,最实际的方法是就地解决。在保护站旁边有一个废弃的地温观测站,有一些水泥桩,依靠这些牢固的水泥桩作为支撑,靠人力把角钢的弯曲部分进行恢复才是实际的办法。我让大家把角钢抬过来,根据经验和力学的原理,我们精确计算出角钢的两个着力点,又是几十号人抓住角钢同时发力,加上大锤的敲打,几个小时后,角钢终于复位。好在设计的时候选择了柔韧性较好的A3钢。

瞭望塔的进度决定着整个保护站工程的进度。张卫东和李昌宁指挥着高空作业,瞭望塔一天一个模样,不断地爬升。主要由大学生组成的运输队伍,不断用他们的人力吊车,把不同的铁件送到空中。

瞭望塔很雄伟。塔顶的平台有16平方米,在此基础上专门搭建了一个4平方米的红房子,作为观察室,上面还矗立着5根避雷针,总高28米。后来,偷猎者中传说:瞭望塔上有仪器,整个可可西里都能看到,以后偷猎可要小心啦。

保护站的房屋安装主要由方雷、何国雄、李朝辉挑大梁,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拼速度。房屋的进度也很快。保护站安装的是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考虑到可可西里的光能和太阳能都极为丰富,同时也考虑到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作为一个环保标志建筑,应该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虽然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费用远远超过柴油发电机。这年保护站的发电规模达到800瓦,其中的400瓦是青海新能源研究所捐助的。为了在太阳能使用上作出更多的示范,保护站取暖方式同样也采用了太阳能,巨大的集热箱利用阳光把里面的空气加热,再用风管把热风送到每一个房间。为了保证取暖正常,还备用了一套常规取暖的系统,并以一台全自动柴油锅炉进行供暖互补。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不仅仅是青藏线上最耀眼的建筑,也在为当地建筑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作出示范。

之后,随着扎巴多杰带领的野牦牛巡山队的返回,充实了建站的力量,终于在8月28日完成保护站的二期工程。扎巴多杰、何国雄、大学生志愿者代表共同升起了五星红旗。

1997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落成后,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为了介绍杨欣的《长江魂》一书以及书背后的故事,到过保护站拍摄;深圳电视台为了介绍保护站的作用,也派摄制组到过保护站;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节目的栏目摄制组专门来保护站拍摄。保护站建设期间,与1997年建站期间没有一个记者截然不同的是:1998年除了志愿者中科技日报摄影记者李玉以外,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等两个摄制组一行8人在这里连续拍摄了1个星期,直到保护站落成。另外成都电视台彭辉率领的3人摄制组第二次来到保护站,这次连续拍摄了两个星期,之后又多次到保护站拍摄,最后完成的《平衡》长记录片获得成功,在国内不仅获得2001年度的金鹰奖,在国际上也频频获奖。

随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建设,大批关注野生动物保护的记者的目光投向可可西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亲历可可西里10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亲历可可西里10年
上一章下一章

一九九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