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风波(1)

圆明园风波(1)

皇上虽然不到承乾宫,慈禧太后的脸色也没有阴转晴。

言语当中依然有责怪阿鲁特氏的意思。

阿鲁特氏心里的苦水越积越多,却无处发泄。

以至于同治每次到承乾宫来,阿鲁特氏都会婉转地劝他多顺着慈禧,不要让他的母亲生气,也不要让她这个做媳妇的为难。

同治自小同生母的关系就不太融洽,母子不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为了不让皇后夹在中间为难,同治开始试图按照慈禧的意思去办。

为了让慈禧满意,同治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将每年孝敬两宫太后的“交进银”大幅度增加。

“交进银”是户部每年孝敬两宫太后的银两。

以往每年为14万两,从同治十三年起,每年增至18万两。

阿鲁特氏知道,慈安喜静,但慈禧爱打扮、爱听戏,爱游园,每年开销巨大。

同治此举打的是两宫的幌子,其实完全是为了讨好慈禧。

第二件事,更是让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同治提出重修圆明园,因为慈禧特别喜欢这个园子。

自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后,慈禧太后一直想重修。

早在同治八年,御史德泰在安德海的授意下,奏请两宫太后重修圆明园,并有内务府官员贵祥送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捐纳章程。

那一次的奏案遭到了恭亲王的强烈反对,以“丧心病狂”来抨击德泰。

其实朝中上下都非常清楚,德泰是没有胆量提出这种主张的,最想修园的是慈禧本人。

在恭亲王的强烈反对下,德泰被革职,贵祥被发配到黑龙江为奴。

慈禧碍于恭亲王在朝中的威信,只好作罢。

此次同治再次提出重修圆明园,圣旨一出,马上遭到包括师傅李鸿藻在内的大臣反对,朝臣均以军需增大、无钱为理由,大有不奉圣旨之意。

要不到钱,圆明园就无从修起,尤其以恭亲王为代表的大臣,多次以户部银库空虚为由,对同治的圣旨置之不理,让发出去的圣旨根本无法执行。

同治想到了对外贸易的洋税,希望可以从中抽取一些银两,户部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并呈上了口气强硬的回奏,奏折当中清楚地告诉同治,现在的钱实在周转不开,所得的一点“洋税”,由于财政紧张,不仅要充作军需,而且还要从中抽出四成建设海军。

同治碰了软钉子,心里自然闷闷不乐。

阿鲁特氏虽然觉得应以国家为重,不要为了一味讨好母后而牺牲国家利益,却又不敢开口。

一旦慈禧得知,自己岂不是又罪加一等?不久,慈禧太后四十大寿,京官均有赏赐,惟独同治的师傅李鸿藻却只得到一幅匾额,上有同治亲笔书法:“锡类延龄”。

阿鲁特氏是何等聪明之人,她马上猜到同治对李鸿藻心生怨气,同治无非在暗示:人人都有母亲,尽孝天经地义,凡劝自己不要重修圆明园者,都是孝心不够之人。

朝廷上下虽然议论纷纷,但是同治重修圆明园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

阿鲁特氏隐隐约约觉得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了。

果然,户部在恭亲王的授意下,一直都不愿意动用公款来修圆明园,同治就想到了捐纳。

但是圣旨下达很长时间,也不过寥寥十几万两银子,而此间大臣反对修园的奏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同治如此强硬?阿鲁特氏已经感到同治的良苦用心,皇帝希望慈禧能长期住进圆明园离紫禁城远一点,能多给皇后一点权力,多给自己一点自由……可怜的皇帝,那些王公大臣又怎能了解皇帝内心的苦,阿鲁特氏不禁潸然泪下。

由于修圆明园受阻,同治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下来,阿鲁特氏甚至从身边侍者口里听到了更糟糕的消息:皇帝打着督修圆明园的旗号,经常到民间游玩,结果园子没有修起来,功课政事都荒废了,“每月到书房不过数次,且时刻匆促”。

皇帝师傅李鸿藻情急之下,上了个奏折,希望同治“每日办事之后,仍到书房……取从前已读已讲之书,逐日温习,以思其理;未读未讲之书,从容考究……勤求法制,屏无益之游观;轸念时艰,省无名之兴作。

”要皇上不要作“无益之游观”。

更令阿鲁特氏震惊的是:一个叫做王庆祺的侍从,为了自己得宠,甚至引诱同治访问花街柳巷。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颓废到眠花卧柳,阿鲁特氏不禁悲从心生,她身为皇后不能调节好皇帝同后妃的关系就是最大的失职……情急之下,阿鲁特氏顾不得此前种种顾虑,她要设法把皇帝的心给收回来。

怎奈同治到承乾宫的机会本来就来得不多,而且现在的同治也早已不是新婚时的模样,亲政一年多来,他开始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似乎认为惟有如此才有天子的威仪,甚至不惜顶撞连慈禧都要礼让三分的恭亲王,更不会把阿鲁特氏的话放在心上了。

阿鲁特氏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恭亲王得知有一个叫做李光昭的汉人到处招摇撞骗。

李光昭宣称他在四川等地深山中买有大量木材,为报皇恩,愿意如数捐出修园,于是得到同治所授“奉旨采运圆明园木植李衔”的头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解密历史后妃真相: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解密历史后妃真相:正说清朝十二后妃
上一章下一章

圆明园风波(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