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试牛耳(1)
颇通汉族五行相克之说的庄妃,已经从国号的更改中洞察到酝酿在皇太极心中的雄图大略——以大清之水扑灭朱明之火,明清之间更激烈的战争即将揭开序幕。
她意识到清王朝一旦入主中原,就要懂汉语,于是她未雨绸缪,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汉语。
虽然皇太极即位后曾率领军队突破明长城防线,蹂躏明京畿地区,但庄妃愈来愈意识到在明军还保有宁锦防线、占领山海关的情况下,清军只能快进快出。
从天聪三年第一次突破长城防线到崇德元年、崇德三年对长城防线的突破,都是采用突然杀入、大掠而归的战术,皇太极不能不考虑宁锦防线上的明军会突破辽河进攻沈阳……
摧毁明宁锦防线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但要摧毁宁锦防线必须需要大炮,有鉴于八旗劲旅在攻城中屡屡被明军炮火所阻,皇太极在即位后开始试制火炮,并在天聪五年(1631年)制造出土炮,但比起明军在宁远、锦州所配备的从澳门购置的西洋大炮(装有望远镜,炮弹可连发)还落后一大截。
此后又过两年,盘踞登州的原明朝游击孔有德、参将耿仲明把明登莱巡抚孙元化仿西洋大炮所生产的几百门新式大炮全部夺取,并从登州突围投奔皇太极,这些新式大炮就成为改换门庭的进见礼。
新式大炮的输入,为摧毁明宁锦防线奠定了基础。
庄妃似乎已经嗅到摧毁宁锦防线的硝烟。
果然,向宁锦防线发起攻击的战争在崇德四年九月(崇祯十三年,1640年)发起。
在皇太极的部署下,清军轮番轰击明军设在杏山、松山、锦州、宁远等军事重镇。
到翌年三月,清军已经完成对锦州的战略包围。
为解锦州之围,明崇祯帝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军队出关。
驻守锦州的祖大寿派人给洪承畴送信,强调保护饷道的重要。
洪承畴接受了这一建议,以守为战、步步为营,但明廷却以洪承畴祠师久靡饷,一再促战。
洪承畴被迫于崇德五年五月率领六万军队从宁远向锦州进发,在距锦州十八里的松山受到清军阻击,进不能到锦州,退不能回宁远,被困在松山。
与此同时清军的另一支军队运动到杏山与松山之间,切断通向锦州的饷道,并夺取了明军囤聚粮草的笔架山。
锦州之围未解,洪承畴又被围困在松山,而被分割在杏山的明军在向宁远撤退时又遭到袭击,被歼五万有余。
无力突围的洪承畴,在被围困四个月后被清军生擒活捉,时为崇德七年二月十九。
饷道被切断、援军被歼以及主帅被擒的现实,把祖大寿逼上了绝境,该年三月初十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祖大寿走出围城,向清军投降,锦州的陷落使得周围的城堡全部被攻占,宁锦防线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志在夺取中原的皇太极下一步就是要设法劝降洪承畴,对中原两眼一抹黑的清王朝当然需要一个“引路者”,洪承畴是最合适的人选。
庄妃当然已经得悉,洪承畴在被俘后“延颈承刃,始终不降”,而且在求死不得的情况下开始绝食。
庄妃还知道,皇太极曾派颇有影响的汉人——范仲淹的后代、清朝大学士范文程,到关押洪承畴的三官庙探望过洪氏,与之“谈论古今”。
在谈话中范文程发现“梁间积尘落洪襟袖间,洪屡拂拭之”,并因此推断洪承畴死心未决,范文程曾向皇太极分析道“其敝衣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范文程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毕竟是推测。
在没摸准洪氏的脉之前,皇太极是不能贸然前去的,万一洪承畴不能纳头便拜,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再派谁去呢?清廷内的汉族官员——无论是地位还是智慧,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范文程的,而满洲贵族中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理解争取洪承畴的意义,更何况彼此之间还有语言障碍呢……
机敏的庄妃洞察到皇太极已经陷入了无人可派的地步。
此时,清朝皇帝需要派一个比范文程更接近权力中枢的人去打消洪氏的顾虑……
于是,庄妃想到了自己,她认为:凭借自己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流利而又准确的汉语及充满哲理的说服能力去劝降洪承畴是不成问题的。
而且满族还没封建到男女有别的地步,以后妃的身份出面去劝降一位皇帝很看重的汉族官员也不会引起轩然大波……
于是,她断然向皇太极请命,夫妻之间竟然不谋而合。
庄妃的出现令洪承畴为之一震,庄妃并非一般后妃,是皇后的内侄女,她的驾到既意味着皇后的亲自光临,也表明皇太极对他洪某人生死的高度关注,被俘的汉族官员不计其数,拒绝投降的也并非他一人,但派通晓汉语的皇妃前来劝降这还是头一次。
庄妃却绝口不提归降二字,反而对洪承畴杀身成仁的选择表示钦佩,一口一个洪先生叫着,一再强调“先生之志不可夺,我并不劝先生弃旧图新”。
很会把握谈话分寸的庄妃,在洪氏心理防线已经放松的情况下,同其探讨起历朝历代的兴衰,很自然地谈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良臣择主而事一类的话题;接下来又对已经绝食数日的洪承畴说道:先生“这样折磨自己,真叫人见了实在心疼。”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已经把明蓟辽总督的心理三八防线摧毁,只见洪承畴转过脸去“闭目面壁泣不已”,这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