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士山下的夜晚
抵日第二天傍晚,在紧张的拜访座谈之后,王毅大使邀请我们去看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我几次来日本,但一直没有机会走到它的近前。
到达山下住地时,太阳已经西落。收拾完行李,启正、王毅和我对坐窗前,窗外是一片染上秋色的树林,林子的边际就是高耸入云的富士山,夕阳把整个山体映得通红,山顶的堆雪闪耀着金色的光芒,飘在山腰的云带在夕阳的折射下忽隐忽现。只是,在周围辽阔的原野衬托下,富士山多少显得有些孤寂。
凝视着窗外的景色,我们开始议论起白天的会谈。当天上午,我们在东京会见了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杉田亮毅、日本前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中午与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共进午餐,下午在总理官邸会见官房长官细田博之。自从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两国政治关系受到严重损害。在会见中,大家讨论的一个共同话题,就是如何打破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僵局。杉田先生是长崎人,亲身经历了原子弹爆炸的悲剧,他说:“应该让日本人到中国的纪念馆去看看,这种做法比在教科书上学习要来得更加深刻。”七十多岁的野田毅显然精通中国的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年轻人不知道那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伤害,如果美国总统每年去参拜在长崎扔原子弹的美国兵,日本人能不反对吗?”细田博之也说,“1980年我36岁时,开始从事与中国的经贸工作,深刻体会到中日两国一衣带水的含义。”这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在日本,中日友好仍然有着深厚的根基。
吃完晚饭,夜色已遮住富士山的身影。启正召集大家围坐在餐桌旁,讨论他接受TBS电视台访谈的细节。与启正共事四年,这是我第一次与他一起出差。平时印象,启正是个粗线条的人,说话快言快语,为人随和,衣着随意,他办公室的桌子、沙发、茶几上几乎堆满了各种书刊,也从没见他整理过。但此时,他却表现得格外细致。对访谈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他一一做成卡片,把我们当作观众,演示回答时的论据、论点、用词、语气,请大家评头论足。
启正曾从事核物理学工作二十多年,用他自己常说的话,搞外宣是“半路出家”。其实,他正是得益于自然科学工作的习惯,勤于积累数据、积累文献。他在对外交流中,往往能用朴素简单的语言,把事说清,把理说透,使外国人能听得进去,听得明白。尽管这次访日前,在国内已作了充分准备,但是根据白天与日方交流的情况,启正又引导大家对一些问题再作深入讨论。他反复说,这次来日本交流,既要充分表达我们的观点,又要入情入理,让日本普通民众能够接受。凑着昏暗的灯光,启正认真记录着大家的意见,一遍一遍地推敲,直到深夜。
天刚蒙蒙亮,王毅大使就叫醒大家看日出。我们走上楼顶的阳台,清新的空气中透着秋末冬初的寒气,极目远眺,辽阔的原野里升腾着一层水雾,托着新出的朝阳依在富士山旁。朝霞里的富士山映衬在蔚蓝的天空下,显得那么雅致和清秀。迎着朝阳,我们向东京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