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

190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

1909年亚细亚影戏公司

西资东进的电影黎明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盈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创始人是美籍俄裔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电影大历史:“亚细亚”的启蒙经验

如果为中国早期电影划定界限的话,那么1909无疑是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电影界有两件大事发生,一是北京的丰泰照相馆失火,二是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性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却暗中验证着中国电影在地域上的首次重心转移,由威严排场的帝都北京转向开放且市井化的上海。

也许只有意外才是历史的正牌墨水。关于“丰泰”的大火,曾有很多种说法与解释,现在的眼光看,早期胶片在北京这样干燥的环境下自燃属于比较合乎情理的一个。无论如何,丰泰照相馆的影片摄制业务自此彻底停止,而原本足以铭刻荣耀的北京早期电影也就这样无可奈何地偃旗息鼓。而在亚细亚起步创建的两年间,电影放映已在上海普遍发展,观影人群日益扩大,甚至引起了当时清政府的注意。1911年夏天,上海的“自治公所”公布了“取缔影戏场条例”,规定了电影放映与观看的相关规则,也就成了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最早雏形。

像很多外来淘金者一样,布拉斯基只是一个希望能利用新鲜事物在中国冒险的西方人,却在不经意间成为改变中国电影进程的某个关键人物。事实上,亚细亚在经营上并算不上特别成功,布拉斯基也没能像那些开办影院的外国老板们一样聚沙成塔,积累下一笔可观的财富。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布拉斯基与亚细亚的拍摄活动也确实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的启蒙之师。比如拍摄纪录片《中国》,布拉斯基就成了第一个被允许拍摄紫禁城的白人;在香港投资的短片《偷烧鸭》被视为香港电影的开山之作;与黎民伟合作出品了第一部香港故事片《庄子试妻》,催生了香港电影的诞生;后来回国时带走《庄子试妻》等片,更完成了中国电影的首次出口……

1912年,清王朝覆灭,各地的形势并不明朗,布拉斯基感受到社会动荡的冲击,便将整个亚细亚公司转让给了另两个洋商人,依什尔和萨弗。一年之后,中国政局基本趋于稳定,依什尔让歇业一年的亚细亚恢复运转,并将拍摄制作的工作交给张石川与郑正秋组建的新民公司处理,亚细亚自身只负责影片的投资、发行以及提供相关电影设备。

通常认为,布拉斯基将亚细亚影戏公司转让他人是由于其自己经营不善,但是他自己拒不承认,并认为完全是因为一次“事故”:有一次他从美国带回一部西部片放映,片中有牛仔举枪对观众射击的镜头,因为正值中国民族主义高涨时期,观众大为不满,大叫“白魔鬼”,并放火烧了影院,让他损失惨重,无以为继。

亚细亚的经营方式为中国电影提供一种新的操作模式,由外方出资、国人办事。即便站在今天的角度,也不得不认定这是一种不错的合作思路,既保证了本土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感,又未使投资者经济受损,同时为国人拍摄电影积累下许多宝贵的经验,也避免了外国人自行拍摄会产生的很多细节问题。这种投资发行与拍摄制作分离的方式,直到今天仍在电影业大面积沿用,就比如闹得厉害的迪斯尼与皮克斯动画公司就是有名的例子。

此外,新民公司还创下了同演员签订合约的先例,对演员在具体拍摄期间的要求有非常明晰的规定,这也为日后中国民族电影机制留下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如此的机制下,亚细亚与新民接连拍摄了十余部影片,直到1914年的一战爆发。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09年 亚细亚影戏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