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冰川崩裂遇险 吴承恩再次复活(2)
气象学家、教授巩一石说:“也不尽然。上个世纪的1958年,一位欧洲的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冻结的细菌。它们在冰层里冻了几百年,挖上来后又复活了,而且还能正常繁殖生长。”
于自然教授说:“小周,咱们科考队只有你还没有结婚,你可要采一束雪莲带回北京,献给你心爱的姑娘呀!”
周韵音笑了笑说:“就是采到雪莲,带回北京,我还不知道献给谁哩。”
于自然教授说:“你还没有对象?已经三十多岁了,晚婚,可赞,可叹!”
气象学家、教授巩一石又说:“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在上个世纪,原苏联的一个科学家在北极边缘的永冻地带,发现了一具千年古尸,从他的精囊中取出精子,输进一个志愿者的妇女身中,她怀孕了,而且还生下一个胖娃儿……”
这时,生态学家、教授张贯天,在附近雪地上发现一个有一尺多长,半尺宽的痕迹,好象是人的大脚印。他惊叫着:“大家快来看,这是什么东西留下的,是不是雪人的脚印呀?”
大家赶忙去看了,都有点惊讶:“如果我们这次真的发现了雪人,也会震惊世界的。”
可是大家一起观看了半天,觉得又不象是脚印。因为只有两个,没有向前沿伸,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留下的。
水文学家、研究员马文元说:“我今天采集了几个‘地衣’的样品。有一种是过去没有发现过的新品种。”说着拿出地衣。这是一种低等生物,比针尖还小。大家用显微镜看,果然是一个新品种,这是他们今天的一大收获。
下午四时,他们完成了既定任务回营地时,于自然教授边走边和朋友们聊天。他看到一公里之外,有一座峙立的冰柱,象古代武士拿着盾牌一样的大冰体。在冰川分类上叫做“悬冰”接着忽然听到了好象拖拉机履带压碎冰层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接着是闷雷般的响声,止步一看,见那座陡峻的象剑峰一样的冰柱,摇晃起来,随着沉雷的卡嚓卡嚓的响声。于自然教授突然感到危险来临了。他说了声:“不好!”说时迟,那时快,随着巨响,一座雪峰向他们扑来,响声震耳欲聋,好象面前爆炸了一颗炸弹。过了一刻,他们稍加镇定,明白这是一次雪崩。所幸的是冰柱没有砸到他们,但冰柱溅起的积雪,却在八个人身上埋了一层雪花。经过细细检查,没有人员伤亡。仪器也被盖了一层积雪。他们稍加打扫,于自然教授又继续观察了一番,根据他多年考察冰川的经验,按附近的冰川形势,不会再有危险了。随又开始工作,继续测量和纪录各项数据。
于自然教授观察了一阵,忽然发现在几百米之外,刚刚倾倒下来的雪原上,有一个黑点。他想,在这冰晶玉洁的世界,在这几百几千年没有人迹的地方,哪里会有黑色的东西?也许是哪一年登山运动员失事留下的遗体?也许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于自然教授一面观察,一面对同伴喊:“你们看,前面,东南角,二百米,那个黑点,是什么东西?”
同伴也同时用望远镜观察那个黑点。他们的望远镜,是新近发明的袖珍式WY-23型,可以看到十公里之外的蚊子。大家齐说:“对对对,确实有一个东西,啊,是一只鞋子。于教授说:“我们去看一看吧,也许是我们没有发现过的冰川中的东西,我们的新收获。”
他们又观察研究了一会,扑下来的积雪,不过一米厚。于是于教授和另一个科学家,淌着积雪慢慢前行。走到那个黑点处,仔细一看露出的果然是一只黑色布鞋。二人小心的用手扒开周围松软的积雪,原来是一条伸展着死人的左腿,再挖下去,曲蜷着的右腿也露出来了。因为刚刚扑谢下来的雪,比较松软,一人拖着僵硬的左腿,轻轻一拉,一具冰冻的尸体,便显现出来了。可是要在齐腰的积雪中把这个尸体抬到临时帐棚,很费力气。于自然教授便指挥他们随身携带的折叠式太阳能直升飞机,吊到营地帐棚附近。这直升飞机平常不用,是准备在人迹难到之处,采集冰样或绘制地图用的。一个队员把直升机绑在背上,打开旋翼,按动电键,无声地飞向目标。直升机只能起重量只有一百公斤。飞到目的地后,于自然教授把尸体绑在绳索上,随即吊到营地帐棚旁面落下。
于教授二人到来之后,八个科学家面对这具冰冻僵尸议论纷纷:
“从面相看,这人有五十多岁了。”
“可是,这尸体是什么人呢?”
“根据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近百年来并没有人在这里考察过,所以也不会有人在这里遇险呀!……”
“也没有登山运动员来攀登过的纪录。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这里遇险而死的呢?”
“说不定是一位探家在这里遇到了雪崩……”
过了一刻,太阳一晒,尸体外面的衣服有些软化。这时他们仔细观察:尸体穿的并非当代人的服装。于自然教授几乎是惊叫地说:“尸体穿的是明朝的服装!”
另一位科考队员也忙说:“你们看这身衣服,宽袍大袖,帽子是没有了,单从这纶巾看,肯定是个知识分子!”
大家用手轻轻扯了扯,衣服一点也没有腐烂,竟象新缝制的一样。再看那尸体,面容红润,皮肤还有弹性,竟象刚刚睡着了的人。他们随即对尸体进行搜身,身上没有装什么东西。可是,此时另一位科学家在原来尸体附近的雪堆中,又挖掘出来一个小包袱。包袱内,包有十几两银子,还有相当于现在护照的明朝通关文牒。文牒上的官印是嘉靖年间的,文牒说明:此人是大明王朝的吴承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