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胡夏与西秦(上)
关于第85章故事简介:已经平定柔然边患的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西进,攻击胡夏,胡夏国主赫连昌毫无防备,凭借统万城的坚固死守,拓跋焘久攻不下,只得退军,但是关中大部尽被北魏所占。赫连昌见北魏大军退去,又派其弟赫连定准备收复长安,拓跋焘趁机再次领兵来攻,赫连昌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丢失都城统万城,与赫连定一同逃往上邽,拓跋焘乘胜追击,俘获赫连昌,赫连定在上邽继承胡夏国主之位,赫连定听闻西秦国主乞伏炽磐病逝,便想夺取陇西之地,来恢复祖业。而北凉国主沮渠蒙逊同样也想攻取西秦,但被西秦击退,西秦,北凉,胡夏三国在西北地区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战争。
在这个故事中,雄才大略的北魏皇帝拓跋焘挥师关中地区,大败胡夏政权,并且俘虏了胡夏国主赫连昌,在这个过程中,拓跋焘所率领的北魏大军又遇到了天气骤降的大好机遇,踏冰渡过黄河,让胡夏国主赫连昌,猝不及防,只能坐以待毙。在十六国时期的历史中,因为气温骤降而改变战争格局的场面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之前讲到的参合陂之战,慕容德建立南燕政权,都是由于气温骤降,使得北魏王朝和南燕政权的开国之君拓跋珪和慕容德很快的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战争目的。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鼓吹他们能够建立功勋伟业是天命所归,而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就是十六国时期的气候是属于气象学上的寒冷期的,所以在十六国时期能够出现河流尽早尽快冰冻的情景。
实际上,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气象学家根据古籍记载的气象条件分析出历史上出现战乱的时期基本上都处于气象学上的寒冷期,而历史上的盛世时期基本上都处于气象学上的温暖期。由此可见气候的变化也在决定着历史文明的走向。
实际上,这种观念其实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古人也是人,他们也要吃喝穿戴,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生活比较原始,对于气候的依赖就更加强烈,对于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处于气象学的寒冷期的时候,北方蒙古草原上生态环境恶劣,就会出现自然灾害频发的景象,游牧民族的百姓们无法在北方蒙古草原上正常的生活,他们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选择向温暖的南方迁徙,这样就出现了西晋时期大量的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情景,也就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十六国时期的乱世。而隋唐时期则进入到气象学的温暖期,所以隋唐时期,自然灾害比较少,粮食的产量当然是稳步提升的,所以,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盛世。而到了两宋时期,又进入到气象学上的寒冷期,所以又出现了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的情况,但是因为此时的中原王朝的统治阶级已经是执政能力更强的庶族地主阶级了,所以,游牧民族的南下被阻挡在了黄河流域,这也就出现了塞北三朝与宋王朝对峙的情景。由此可见,十六国时期出现河流提前结冰的情景应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古代史学家们则利用这种情景来凸显王朝的正统性,这也是因为古人自然科学落后,无法明白气候变化对封建王朝的影响。
对于胡夏政权来说,气候上的寒冷期让这个政权在达到极盛的状态下,迅速而彻底的走上了灭亡之路。尽管赫连勃勃在世的时候,所修建的都城统万城固若金汤,但是聪明的拓跋焘运用了调虎离山之计,成功占据了这座历史名城,建立胡夏政权的匈奴铁弗部只能退出关中地区了,但此时匈奴铁弗部的势力还依然存在,新继位的胡夏国主赫连定当然还想做复国的打算。和胡夏政权极为相似的是,同样在达到极盛后,占据陇西之地的西秦政权也迅速的走向没落,陇西之地就成为了胡夏国主赫连定想要重新带领部众封邦建国的理想地点,同样,有着雄才大略的北凉国主渠蒙逊在彻底的掌控了凉州地区之后,也想攻灭西秦政权来完成自己统一西北的大业。所以,在北魏政权的西进过程中,胡夏政权,西秦政权,北凉政权在西北大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其中,胡夏政权在北魏王朝的打击下完全丢失了关中地区,除了保有上邽地区,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地区,和十几万部众,基本上一无所有了,所以,胡夏政权的在赫连定继位后,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而西秦政权在达到极盛后,由于西秦国主乞伏炽磐的病逝,西秦政权在北凉政权和胡夏政权的打击下,也走向了衰落。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秦政权和胡夏政权的衰落极为相似,都是由于外部的强敌所造成的,但相比较而言,西秦政权尽管国势较小,但是其统治者乞伏炽磐和乞伏暮末都算是比较称职的统治者,西秦政权也数次抵御住了被凉政权的进攻和胡夏政权的侵袭。使得西秦政权还不至于到达名存实亡的境地。
不过总的来说,西秦政权和胡夏政权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规律中都在走向衰落。即使这两个政权的统治者都在想尽办法延缓自己政权的灭亡。但是在其主体部族基本完成汉化后,就难以在军事上难以抵御其他游牧民族的攻击了,所以说,尽管这两个政权的统治者都在殚精竭虑,煞费苦心的经营着自己的政权。但是,这两个政权依然在内乱外患中走向灭亡。
其实,胡夏国主赫连昌和赫连定以及西秦国主乞伏暮末都算不得上是一个昏庸无能之君,这三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放在哪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可以开疆拓土的统治者,但是他们在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洪流下只能做一个亡国之君。
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总会说到一句话,就是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其实我们详细的分析十六国中的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无一例外的都是遵循着主体部族基本完成汉化后,而出现政权的衰落,进而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所以说,我们看懂了历史规律,也就大致明白了未来之事,因为历史都是惊人的相似。
当然,这句话也适用于读史即是读人心的观点,人的品性德行也无非就是那么几种,古人和今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通过古人在做事中的悲喜得失,也告诫我们今天的人们如何做事情。读史即是读人心这种观点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我看历史,还是喜欢看里面的规律所在的。同时也看一看历史人物的人心世故。实际上我们在本书的后面几章,也按照具体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也表述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是我还是坚定的认为。在历史潮流的大规律下,一个人无论能力高低与否,都无法改变历史潮流的方向。在此我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来以此说明。
岳飞是一个我们今天的人们耳熟能详的抗金英雄,岳飞在抗金的过程中曾经提出一个口号,就是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我们先不说他这个口号是否迎合了当朝天子赵构的心理,就说刚刚兴起于东北地区建立金王朝的女真完颜部绝不可能让岳飞打过山海关。岳飞取得的成就也不过就是在中原地区利用当时北宋遗民的爱国心理和女真人对南方地形的不熟悉,对南方气候条件的不适应,击败了金军,但是岳飞可能打到东北去吗?那里的白山黑水绝不是他岳家军几万人就能踏平的。即使岳飞有直捣黄龙,迎回徽钦二帝的决心。但是他绝不可能成功。况且女真完颜部的兴起,也是游牧民族在发展壮大之后,受限于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得已的南下之举。历史上的历代汉族先民建立的中原王朝,没有一个能完全和彻底的掌控住游牧民族起源的东北地区和北方蒙古草原地区,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规律。岳飞提出这样的口号,完全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绝不可能成功。
由此可见。胡夏国主赫连定跟岳飞的想法一样,都想恢复当年故国的辉煌和荣光。但是赫连定在面对同样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也绝不可能成功。即使,赫连定能够攻灭西秦政权,夺取陇西之地,但是在强大的北魏王朝面前,胡夏政权同样也要走向灭亡。西秦国主乞伏暮末尽管拼尽全力阻挡北凉政权和胡夏政权的攻击,但是西秦政权也一样要在主体民族基本完成汉化后,走向灭亡。北凉政权尽管有沮渠蒙逊这样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面对完成中原一统的北魏王朝,同样要俯首称臣,最终纳土归降。而北魏王朝也跟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一样,在主体部族完成汉化之后,同样要走向瓦解,走向灭亡。这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历史规律,也是游牧民族在接受先进的中华文化所出现的历史规律。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无一不是这样,都是在极盛时期瞬间的走向衰落,再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