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3.天下苍生望谢安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3.天下苍生望谢安

?谢安,字安石,320年生人,祖籍河南陈郡,永嘉之乱后,陈郡谢氏南迁至南京乌衣巷,时人称之为“谢家兰玉真门户”,地地道道的名门世家。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谢字,说的就是谢安家,其家族在东晋四大家族中排行第二,仅次于“王与马,共天下”的王家。

出身名门的谢安自小就声名远播,四岁时即被桓彝(桓温父亲)大加赞赏,“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王承,东晋初年第一名士)。”十三岁时,谢安之名远传辽东,连当时年仅七岁的慕容垂都知道他的大名,特地送白狼眊一对,以示对谢安的仰慕,可以想见其名声之响亮。

不仅如此,王导(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对其也深为器重,于是其名望之高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文人士子顶礼膜拜,万千少女趋之如狂,乃至于一举一动都会被世人争相效仿,连咏诗时候鼻音较重(有鼻炎)都被文人书生冠以专用名“洛下书生咏”,并以以此方式吟诗为荣。俨然东晋朝野上下大街小巷茶余饭后必谈之第一明星偶像。

原来,天下苍生之所以望谢安,竟是因为名气大的原因。

谢安曾巧妙利用这一明星效应做过善事。

有一次,谢安的一个老乡在建康做生意(卖蒲葵扇),然而比较倒霉,回家的路费花光了,扇子却一把也没卖出去。谢安得知情况后,专程经过那人的货摊,抓起一把蒲葵扇,然后旁若无人的扇了起来,招摇过市。结果建康街头人人争相效仿,积压的扇子很快便高价卖光。

那位老乡不仅挣回了回家的路费,而且定省下了谢安的广告代言费,很是大赚了一笔。

名望如此之高且又出身名门,谢安自然是不用考公务员的,连孝廉、中正都不用举,直接可以做官。不过谢安当时志不在此,不愿意以个人的出身和名望去博取世人心中向往的荣华富贵。在朝廷征召他为佐著作郎时(第一份官职),谢安仅仅做了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从此隐居会稽东山,拒绝应召。

隐居期间,谢安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最多就是在家教子侄读书,就是不愿当官。曾经赏脸和好友王羲之一起参加过兰亭集会,我们的书圣高兴之余就写下了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语的佳作——《兰亭集序》,当然,那时书法也因为心情愉悦而登峰造极。

值得一书的是,谢安对家中孩子的教育是很成功的,教导出有“咏絮之才”的侄女谢道韫,曾发出过“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哀叹。更为后世留下“言传身教”的成语。

后来,谢安拗不过郡县官吏的催促,又一次应召当官,依然只是干了一个多月,薪水都没领,再次辞职回到会稽东山,从此悠游山水,对于朝廷的征召,不再复出。

谢安出世超尘的态度激起朝廷了众多官员的不满,终于换来了“终身不得为官”的处分,后经皇帝亲自下诏才得以赦免。此事影响之大,朝野震惊,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驭人之道的关键在于掌控人们心中的欲望所在,能够及时给予,也能够随时剥夺。然而对于谢安这样的人却是无可奈何的,本就无心为官,“不让做官”于我何加焉!

现在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谢安是个喜怒不行于色的人,我们无法从表象揣度出他真实的内心。城府深沉之人固然如此,胸怀豁达之人确实淡然。

有一次出海游玩时遇到暴风雨,风急浪高甚是骇人。舟船行将倾覆之际,众人皆慌乱不已,哀号苍天不公,末日将临。独谢安镇静自若,不为所动,并劝说众人:与其无济于事的惊慌,不如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众人虽依然不能如谢安那般镇定,却也不再惊慌,并因此得免,安全归来。

前程断送、生死关头,谢安尚且淡定如此,泰然处之。不堪为将否?不堪为相否?

自然是堪的!风流不羁的外表,弱不禁风的样子,却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内心!

如此种种事迹,自然导致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响,时人推崇为“江左风流第一”。果然如桓彝所言,其名望果然不减王东海。盛名之下,世人皆曰:“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简文帝司马昱也曾经曰过同样的话,曰的对象是隐士殷浩。同样是大名士,但刀剑证明,殷浩还是继续“不出”的好,否则,苍生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至于谢安,是否货真价实,也同样需要用刀剑来验证。

当然,司马昱对谢安也是曰过的,“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事实证明,虽然后来贵为天子,但司马昱的眼光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为,无论怎么召,安石都不来。

出名,是因为与众不同,毕竟,天下众生,熙熙攘攘,尔虞我诈,皆为利来利往。大家于是都很困惑,名望如此之高,为什么不去坐官呢?后来连谢安的媳妇都有些坐不住了,看着家里的兄弟子侄个个达官显贵,只有自己老公孑然白身,很是羡慕。于是问谢安:“大丈夫不该去当官吗?”安掩鼻曰:“恐不免耳。”

好多的白话文把“恐不免耳”翻译为“恐怕在所难免”。在我看来,谢安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唯恐不能避免。而且是掩着鼻子说的,唯恐嗅到话语间的那世俗与酸臭。

谢安的世界,他媳妇不懂,我们,自然也不会懂。

后来,家门出现变故,谢安的兄长谢奕病逝,弟弟谢万(时任豫州刺史)不久后因救援洛阳不力被废黜,经营十年之久的豫州被大权臣桓温一口吞下。谢氏家族在朝中无人支撑门面,家族权势受到极大威胁,面临着门庭凋敝的危险。正是在此情况下,谢安方才临危受命,“始有仕进志,”开始准备步入仕途。那时,谢安已经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了。

关于谢安的出山,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歌女血溅花叶死,谢安仰天长啸出。”

在天下苍生都在眼巴巴望着隐居的谢安的时候,有一位歌伎在为谢安跳完一支舞后,突然发问:“世道混乱,救国安民要先做什么呢?”谢安从容答道:“必先积蓄其德义。”歌伎听后,面含悲戚,双眸满泪,“德义不厚却想救国安邦,乃‘伏而舔天’也!”话毕,自刎而死,血溅花叶。谢安悲痛至极,更羞愧难当,怀抱着这位满身血污的歌女,仰天长啸曰:“安不如一介纤弱女子也,羞矣!”从此立志出山,救万民于水火。

本可以大有作为造福百姓,却身负才华冷眼看世,同样为世人不齿。歌女血染花叶的同时,也点燃了谢安匡世报国之心,从此,谢安脱下风流名士的外衣,心怀尘世烟火,在乱世之中,终为天下百姓承托了数十年的太平与安宁。

360年,谢安接受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担任其司马一职。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一直淡薄名利的谢安石终于要当官了。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如此重大新闻若不议论上几个月,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由于谢安隐居东山,后人于是把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编排成了一个成语:东山再起。

据载,谢安动身赴任时,许多朝中大臣特意赶来为他送行。中丞高崧更是在送行时“调戏”谢安:“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出山为官,如今苍生亦将如卿何!”向来淡定的谢安甚有愧色,深感自己虚度的那些岁月里对不起天下百姓。

处境不同,身份不同,谢安自然是要好好“羞愧”一番的,不然,如何做个天下百姓人人爱戴的好官呢?

其实,让谢安“羞愧”的事不止于此,在桓温府中时,有客人曾送桓温一味名叫“远志”的草药,当时桓温见物起意,遂问谢安:“这种药又被称为小草,为什么有两种称呼呢?”谢安尚未及回答,名士郝隆应声答曰:“在山中曰远志,出山后名小草。”借以讥讽谢安高卧东山,素而远志,但出山后只任职司马。后来,这一事件就流传了出来,人们便以“小草远志”意指隐居与出仕,或以小草谦指自己居官低微。

这是小插曲了,对于谢安的到来,桓温还是十分高兴的。二人相见即畅谈平生,欢笑终日。在谢安告辞后,桓温极为自豪地对手下人说道:“你们以前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去拜访谢安时,桓温更是耐心等待谢安梳洗完毕方才相见,足见对这位名满天下者的器重。

其实,谢安没有选择在朝中任职,而是去了桓温的军府之中充当幕僚,就是为了让桓温高兴的。

个中缘由非常值得玩味:不是谢家得罪了桓温,而是桓温伤害了谢家(侵占豫州)。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然而,这就是道理。

以桓温的实力,整个东晋尚且俯首帖耳,自然不是谢氏家族可以轻易得罪的,桓温能伤谢家一次,就可以害谢家两次。对于此,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到来,修复和桓温的关系,缓和桓、谢两家的矛盾,这是谢安出山后的头等大事,更是他选择在桓温处任职的直接原因。

即使桓温明知缘由如此,也依然会感到高兴。

第二年,谢安以为其弟谢万奔丧为由,离开了桓温。在处理完丧事后,谢安来到东晋首都建康任职,从此和桓温分道扬镳,开始了自己的宰相之路。

由于和桓温关系好,又在朝廷里任职,谢安成了缓和桓温和东晋朝廷矛盾的润滑剂。在以后的十余年岁月里,桓温和朝廷的关系日益恶化,但正是由于谢安和桓温在这一时期的密切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冲击到谢家。谢安也充分利用自己和双方的特殊关系,在二者之间巧妙周旋,竭力辅政。

不过,据了解,或许是因为桓温专政的原因,谢安在这一时期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简文帝司马昱死后,谢安依然选择站在朝廷一边,和东晋各大家族联手,粉碎了桓温篡晋自立的企图。

373年,桓温入朝祭奠简文帝司马昱,当时,先皇驾崩,新皇继位,朝中政局混乱,各种传言甚嚣尘上,大家都认为,桓温此行,为篡位而来。

朝廷派去迎接桓温的主要大臣有两个,一个是谢安,另一个人叫王坦之,在当时,其名望和谢安齐。

可能是生疏有别,毕竟谢安和桓温是故交,两人曾经有过一段相当值得回忆的过往;不过关于二人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大家都认为是胆气的差别。

临行时,京城传言桓温要杀掉王坦之和谢安,王坦之非常害怕,而谢安却神色不变,并勉励王坦之:“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等到和桓温相见,王坦之汗流浃背,紧张的连记事用的手版都拿反了;只有谢安从容就座,在只言片语之间,让桓温尽去壁后伏兵,然后二人谈笑良久方才依依惜别。此后,桓温断绝代晋自立的念头,不久即率领军队返回驻地。众人至此方知王坦之、谢安两大名士孰优孰劣。

在强权和暴力面前,惊惧颤栗者众矣,大义凌然者亦有之。而只有谢安以其镇定自若的风度,变杀气成和气,化恐吓成笑话。滔天祸乱,消弭于无形。

后来桓温病重,暗示朝廷为他加九锡,谢安一拖再拖,一道锡文改了半个多月没改完,硬是以一个“拖”字诀将桓温拖死,解决了朝廷天大的难题。

谢安的镇定,使晋室得以稳定。

桓温死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时任尚书令的王彪之共同执掌朝政。

在此后的数年时间里,谢安凭借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利用朝廷的政治优势,迫使桓氏家族逐步妥协让步,平衡了东晋各大家族势力,瓦解了桓氏一家独大的局面。各大家族互相制衡,构成了能够团结一致对外的政治基础。

而且,也正是在谢安的主持下,东晋朝廷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时改革。主要有三点:

一.自上而下推行以树立中央权威为目的的文化运动,奉行推崇忠君观念的儒学,有针对性的淡化玄学。

二.进行税务制度改革,改按田征税为按口征税,增加国家税收。

三.军事改革,启用年轻将领(谢玄等),组建新军队——北府军。

谢安的改革,是东晋为何忠臣义士如此之多的原因;是东晋有实力支撑战争的原因;是晋军为何强大的原因;更是东晋能够团结一致并最终打败前秦的原因。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泣血征程之五胡乱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13.天下苍生望谢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