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第三十二章[09.17]
「不会,我有证人?」沈彦钦挑眉一笑。
「证人?」
「嗯,我带睿王一起去的。」
此刻,余竞瑶明白了,怪不得今儿睿王也被唤入宫来,而且还喜形于色的,原来这事和他有关。只是,他为何会帮沈彦钦?她突然想到了睿王的那句话,「这事,怕没那么简单。」
「殿下,这倒卖兵器一案,只卫尉寺卿一人做的吗?」
沈彦钦望着余竞瑶微蹙的峨眉,淡然而笑。「当然不是,他没那么大的胆子,也没那能力。动用十件以上的兵器,必须有皇帝的敕书,兵部给地方官的文书,还有兵部的鱼符。不是他一个从三品的官员能办得了的。他有后台,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他。」
「那是谁?」
「卫国公。」
沈彦钦语气轻得像似天际的云,然分量却足以让所有的人为之一震。这卫国公不是别人,正是太子妃的父亲,东宫太子的岳父,朝廷重臣。这事想来也只他有胆量敢做吧。
此刻,余竞瑶明白了为何睿王会欣然帮助沈彦钦。卫国公管理京畿中宿卫,京城大部分的兵权都在他手,只要抓住这条线,就可以将卫国公扳倒,如此太子便少了一条臂膀,在太子和睿王的角逐中,睿王胜了一局。这哪里是睿王帮沈彦钦,分明是沈彦钦在帮睿王。
「卫国公权势滔天,只怕卫尉寺卿不会把他招出来吧。」余竞瑶叹道。
「放心。」沈彦钦语气平静,然一瞬间眼神中一丝冷漠阴寒划过,「迟早会招的。」
这一闪而过的寒意让余竞瑶的心颤了颤,想到了沈彦钦狠辣,抑不住地露了惊怯。可念头一散,她突然反应出了什么,「殿下刚刚说,动用兵器需要兵部文书和鱼符?那是不是说,这事和兵部也有关?」
沈彦钦点了点头。余竞瑶深吸了口气,她突然意识到,陆勉那日来马场怕是和此事有关。
见她神色凝重,沈彦钦冷峻的眉温柔地弯了下来,笑着将她揽在了怀里,转移了话题。
「昨晚睡得好吗?」
「嗯,还好,都不知道殿下什么时候出去的。」余竞瑶笑了笑。
「怕扰了你,便没告诉你。」沈彦钦摩挲着余竞瑶的手指,轻声道。
「嗯,殿下忙了一夜,累坏了吧。」
随着余竞瑶话落,沈彦钦摩挲着的手顿了住,随即紧紧地握住了她的手。默声未答。
昨夜子时他便将私运兵器的人擒获并押送到了大理寺,之后,便去了那条深巷……
……
沈彦钦拷问下,卫尉寺卿果然招出了卫国公。此刻,东宫中诸臣已分为两派,一派认为要保卫国公,一派认为保不得,必须忍痛和他划清界限,免得惹祸上身。因此太子心烦意乱,忐忑不安。这一事,让他看清了沈彦钦的对自己的态度,果然他还是站在睿王的一侧。
太子吃了亏,自然是咽不下这口气,然却有人趁着这机会受益了一把,这便是陆勉。
陆勉上书,不但检举兵部尚书利用职权,假拟公文,私用鱼符一事。更是揭发他以宿卫兵充实军需为名,从兵部套取大量的军需物资,然兵部尚书作为同谋,从中受益。
这一告便是在皇帝的火上又添了把柴,卫国公更是辩解不得了,同卫尉寺卿、兵部尚书一同监收在大理寺候审。
而兵部尚书一位空缺,作为兵部侍郎,又检举有功的陆勉便顺理成章补了上去,被皇帝提任未兵部侍郎加任朔方节度使。
其实说起来,最早知道私运兵器这件事的人,是陆勉。
卫国公虽贪财,但他预见性还是很强,敏感度极高。他察觉出衡南王的不安分,几次奏疏,劝皇帝削藩。虽然皇帝不敢轻举妄动,但这耳旁风扇久了,难免不会让皇帝动摇,所以衡南王恨他恨到骨髓里。
知道了卫国公的秘密,衡南王便打算找一个出头之人,扳倒卫国公,于是便将目标锁定在了陆勉身上。一来兵部尚书落马,他是最大的受益者,二来宣平府做后盾,陆勉办起事来更方便。所以才会让郡主将此意透露给陆勉,并带着他去巡视马场。
卫国公和兵部尚书之间的关系,陆勉早有察觉,可那毕竟是卫国公,连宣平侯都不敢得罪的太子岳丈,陆勉在他的威压下噤口哑言许久,怎会突然跳出来给衡南王当枪使。所以这事最后还是得宁王和睿王来解决。
卫国公一倒,陆勉顺势将自己的上司,兵部尚书推了出去。没冒一丝一毫的风险,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陆勉这一次是获益颇丰啊。即便对卫国公,他什么都没做,却也不算负了衡南王的意,衡南王也挑不出理来。
这个案子是沈彦钦揭发的,皇帝便交给他,并由大理寺及刑部协助来审。所以沈彦钦一下子又忙了起来。余竞瑶觉得这是个好的开始,便也不曾打扰他。
沈彦钦不在宁王府,她也没个说话的人,想到暂留在家中的表妹蒋卿筠,这几日便往晋国公府走得勤了些。
「宁王这案子办得妙啊!」
晋国公的一句话,让余竞瑶惊讶得嘴都合不拢了。她没听错吧,父亲破天荒居然赞了沈彦钦。
「嗯,扳倒卫国公,对睿王有利。」余竞瑶明白父亲的心思,他能赞沈彦钦,还不是因为帮了睿王。如果说帮了睿王便能让父亲接受他的话,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哼,以他沈彦钦扳倒卫国公?难。」晋国公冷笑道,「再查也不过是贪财而已,顶多削个爵。皇后和太子若是动动心思,可不是一个宁王能应对得了的。」
「父亲的意思是……」余竞瑶迷惑不解的看着晋国公,而晋国公只是淡淡地扫了她一眼,便仰首望向窗外,若有所思。
「那我便推波助澜一把。」晋国公说着,浮出一个冷绝的笑。
太子最终还是决定保卫国公,毕竟这一折,损失太大。然晋国公静默不发,直到皇后和太子在皇帝面前暗露了这一意图后,晋国公一本参到了皇帝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