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竹篮打水大清梦(3)
转年,3岁的溥仪登基大典,28岁的小恭亲王溥伟前往跪拜朝贺。摄政王皇考载沣接见时寒暄勉励,溥伟垂臂恭听,之后道出“名分已定,毋须多言,奴子一定尽力报效朝廷”的决心。“决心”道罢,立获嘉奖,称他“识大体,有先祖遗风”、“办事干练为朝廷栋梁”,随后经常宣他进宫商议国事,俨然成了没有军机大臣名分的军机大臣。
有一回,载沣、溥伟叔侄议事,溥伟大发宏论,说袁世凯就是曹操转世,想当初汉献帝未灭曹操,最终江山断送。如今“曹操”再现,改姓了袁,我们可千万别走汉献帝的老路。此宏论一出,摄政王载沣连连点头。因为载沣恨透了袁世凯,早就心存着为胞兄光绪帝出口恶气的念头。
听到此,起身问计,溥伟立献一计,说可效当年康熙帝除鳌拜之法,在龙案前摆一缺腿椅子,然后上谕“赐坐”,待他一坐,势必失礼,接下来就办他君前失礼之罪。
载沣摇头连称:“不妥、不妥。”因为载沣知晓溥伟所述系坊间传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大清律上的“君前失礼”也不为大过,无非罚几个月的俸禄而已。接下来溥伟又献一策,说我手中有咸丰帝御赐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待袁世凯上朝之际,我挥刀斩之,为朝廷除去祸害。杀袁世凯心切的载沣明知大清朝并无上方宝剑先斩后奏之事,但快刀斩乱麻,杀了袁世凯再说的法子正中下怀。于是连夸:“此计甚妙,此计甚妙。”
然而,待摄政王就此征询军机大臣张之洞的意见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张之洞说:“我亦痛恨袁贼,无时无刻不想替先帝报仇。但朝廷三十六镇军丁,袁世凯手握六镇,而这六镇均为北洋雄兵,驻防直隶,拱守京畿。倘若诛杀了袁世凯,六镇雄兵造反,朝廷何以应对?”摄政王载沣无言以对,如此,与溥伟商定的诛袁计谋只好作罢。
但溥伟不以为然,朝里朝外大骂袁世凯为“曹操”,且四处张扬“曹操”不除,江山不稳。经他这一鼓动,皇亲贵戚纷纷上折,奏请诛杀袁世凯。一时间朝堂之上,赞不赞同诛杀袁世凯成了忠不忠于大清的分水岭。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可不是只会看戏文听评书的纨绔子弟,审时度势之后,以退为进,回归故里钓鱼去了。
突然间,武昌城头打响了推翻帝制的枪声,江南骤变。少了袁世凯的朝廷不知所措,无计可施,打吧,哪个挂帅,谁个先锋?北洋诸镇能否靠得住?抚吧,又是哪个前往,谁个陪同?等等问题,让原本就胸无机谋的摄政王载沣彻夜难眠。北洋诸镇和朝廷中的袁氏故旧,提出了请袁世凯回京主持大局的主张。
摄政王载沣明知请神容易送神难,可形势逼人,只能孤注一掷。于是,圣谕出京,召袁勤王。回到北京的袁世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迅速调兵遣将,却又缓进慢行,一边把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上,一边则让革命军成了他的提线木偶,用北洋诸镇要挟武昌,又用武昌逼迫朝廷,他则从朝廷获利,从武昌获名。待武昌方面暗许他为中华民国开国大总统后,终于和朝廷摊牌:清帝逊位,成立民国。
“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
在此期间,不甘寂寞的小恭亲王溥伟也没闲着,他挑头组织了宗社党。所谓宗社党,就是大清宗亲组成的党,纲领就是反对袁世凯、反对议和。其实与其名曰宗社党,莫如直称神侃党,因为每每聚会,无非这位献计,那位献谋,用意当然为大清,但所献之计、所献之谋不是出自《三国演义》,便是源于酒肆中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