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塘马2(1)

风云塘马2(1)

塘马村笼罩在夜幕之中,除了高大建筑的轮廓和星星灯火外,什么也看不清楚,但欢闹的气氛却不时打破夜幕给人带来的惯有的沉寂,给这寂静的乡村带来了浓浓的生机。歌声、战士们的;笑声、战士们的;在古老村庄的小巷里、窗户里、茅舍瓦房中回荡回荡。战争年代的欢乐、激情、高扬的斗志,给这饱受日军蹂躏的苏南农庄的村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慰藉。

村西刘氏宗祠的东侧,有一四间开面的民居。令人奇异的是,东面两间为瓦房,西面两间为草房,在东面的大门里,可以看见明亮的灯光,灯光下是一片蒸腾的水汽,水雾蒙蒙,有一个人影不时地晃动着,门口则不时地进出着一些村民和穿着军服的士兵,他们有的拿着水瓶,有的提着陶罐,有的拿着木盆,还有的呼哧呼哧地挑着水桶,身边缭绕着浓浓的水雾。

“刘大婶子,水开了没有?”一个新四军战士挑着水桶高声地喊着。

“开了,开了。”那个晃动的人影用浓浓的吴语应答着。一阵水雾消散后,在吊挂着的马灯的照耀下,一个美丽的中年女子出现了。身材足有一米六五,头发绾于后,盘着一个圆圆的高髻,那是典型的苏南的“盘盘头”。眉毛细长,柳叶形,嘴唇细薄,唇线优美,嘴形小巧,楚楚动人,脸型为瓜子形,是典型的苏南美女脸型。脖子细长,牙齿整齐,皮肤白皙。那蓝色对襟衣服,布纽扣斜排在右腋下,她上围一花色围巾,下穿着蓝色的棉裤,棉裤下是一双小巧的脚,小鞋尖尖,脚背高耸,只是那双手,虽然手指细长,但由于是农家子女,繁重的劳动,使“手如柔苇”的古典意蕴不再。那眼神漾着倦意,投射着一个中年女性的辛劳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憔悴。

她挽起袖子,揭开一个木锅盖然后用铜勺舀着水,一勺勺地往桶里舀着水,水汽冉冉而上,屋里充满了浓浓的水雾。

小战士从怀里掏出钱,刘大婶推让着,“你们打鬼子,劳苦功高,怎么能收你们的钱。”

“大婶,说哪里话,我们新四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别推辞了,收下吧。”小战士硬是把钱塞在刘大婶的手里。

灶上的水开了,水汽又渐渐升腾,晕化了刘大婶的脸面,她捏着钞票,望着小战士的背影,心海又涌起了阵阵波涛。

她的脑海里翻腾着许多画面,心海似起似伏。她是塘马南面七里许的下梅村人,姓杨,名小妹,家境殷实。父亲是有名望的地主,较为开明,小时让她跟兄长在私塾里读过一阵子书,能断文识字,她嗓子亮丽,自幼聪明,学什么像什么,且人长得十分秀气,加之身材窈窕,十五岁上下便亭亭玉立,成为闻名四乡的美人儿。不到十六岁,求亲的人便踏破门槛了。她父亲在塘马有个故交,名曰刘方仁,其父为躲避长毛避居江西,太平天国失败后,其父返回溧阳塘马重振产业,至刘方仁时,家业十分兴旺,不仅在塘马的北面盘龙坝至马塘埂有五百亩田地,而且在瓦屋山一带拥有数座山林,在后周镇开有钱庄一座。且刘方仁为人宽容,常有济贫之举,深得乡里人好评。刘方仁生有三子二女,杨小妹的父亲一次在后周镇酒馆里借着酒兴向刘方仁提亲,意欲把小妹许给刘方仁的大儿子刘秀春。刘方仁对其女早有耳闻,知其知书达理,便满口应承,便于一九一二年替大儿子操办了婚事。分家时,特意把瓦屋山的山林和村上的一爿茶室,分给大儿。这杨氏能歌善言,聪明伶俐,把茶室搞得轰轰烈烈。除了日常喝茶提供茶水外,还设有好几桌牌桌,以供村民消遣之用。有时请些说书艺人、戏台班子来村中茶室表演,附近观阳、新店、邵笪、下林桥、葛家村几个村庄的村民,争相奔来,喝茶,打牌,寻找乐子。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新四军转战江苏塘马:风云塘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新四军转战江苏塘马:风云塘马
上一章下一章

风云塘马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