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四章 帅才的出现

一百二十四章 帅才的出现

??

更新时间:2014-03-18

纵横世间七年的闯王高迎祥,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在过去的七年中,他曾驰骋西北,扫荡中原,但终究未能成功。毫无疑问,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然而终究到此为止。

对于这种乱世的枭雄!往着科学点的说法,就是流年不利!运气不好,往着迷信点的说法,这就是命啊!

高迎祥被捕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崇祯皇帝没信,不是不信,是不敢信,等人到了面前,才信。

处死高迎祥的那一刻,苦的出水的!崇祯!才终于开始相信,自己能力挽狂澜。

最后的帅才!好运连连有时候还真不是句瞎话!

高迎祥被杀了,对崇祯而言,是利好消息,而对某些头领而言,似乎也不利空。

高迎祥死后,许多头领纷纷投降,比如蝎子块、冲破天等等,原先跟着高闯王干,闯王都没闯过去,自己也就消停了。

但有某些人,是比较高兴的,比如张献忠。

张献忠跟高迎祥似乎有点矛盾,原先曾跟着打凤阳,但后来分出去单干,也不在一个地界混,算是竞争关系,高迎祥死后,论兵力,他就是老大。

还有一个人,虽然很悲伤,却很实惠。

一直以来,李自成都跟着高迎祥干,高迎祥的外号,叫做闯王,而李自成,是闯将。据某些史料上说,李自成是高迎祥的外甥,这话估计不怎么靠谱,但关系很铁,那是肯定的。

高迎祥的死,给了李自成两样东西。

第一样是头衔,从此,闯王这个名字,只属于李自成。

第二样是兵力,高迎祥的残部,由他的部将率领,投奔了李自成。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离去者,是上天抛弃的,留存者,是上天眷顾的。

对张献忠和李自成而言,他们的天下之路,才刚迈出第一步。

第一步,是个坑。

而对民军头领而言,崇祯九年是个流年,所谓流年不利是也!卢象升来了,打得乱七八糟,好不容易跑进山区,人都调走了,又来了个孙传庭,还干掉了高迎祥。

按说坏事都到头了,可所谓流年,是一流到底,绝不半流而废。

一个比孙传庭更可怕的对手,即将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与之前的洪承畴、曹文诏、卢象升不同,他并非一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

因为抓大耗子的统帅出现了。

之前崇祯九年!大贝勒阿济格率领大军打进来时,崇祯非常紧张,但最紧张的人并不是他,而是张凤翼。

张凤翼,时任兵部尚书,他之所以紧张,是因为按惯例,如果京城(包括郊区)被袭,皇帝会不高兴,皇帝不高兴,就要拿人撒气,具体地说,就是他。

更要命的是,崇祯老板撒气的途径,是追究责任,具体地说,是杀人,比如七年前,皇太极打到京城,兵部尚书王洽就被干掉了,按照这个传统,他是跑不掉的。

但混惯了日子的张部长还算识相,眼看局面没法收拾,就打了个报告,说清军入侵,是我的责任,我想戴罪立功,到前方去,希望批准。

崇祯当即同意,打发他去了前线。

但张尚书到前线后,似乎也没去拼命,每天只干一件事——吃药。

他吃的,是毒药。

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毒药,吃了不会马上死,必须坚持吃,每天吃,饭前饭后吃,锲而不舍地吃,才能吃死。

对于张尚书的举动,知道内情的很多官员都十分疑惑,想死解腰带就行了,实在不行操把菜刀,费那么大劲干甚?

过了好几年,有些人才想的明白,高,水平真高。

如果自杀,按当时的状况,算是畏罪,死了没准抚恤金都没有,但要上阵杀敌,似乎又没那个胆,索性慢性自杀,就当自然死亡了,还算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该享受的待遇,一点不少,老狐狸就是老狐狸!死都不肯干件实事!

这兄弟不但死得慢,算得也准!看来这慢性药开的还是相当有计划性的!等到当时清军九月初退兵,他九月初就死,连一天都没耽误。当然了,这机智的大人故意一不小心!在鞑子撤军的那天!偷偷多吃了几天的分量也是会让人理解的。

他死了,也就拉倒了,可是崇祯同志不能拉倒,必须继续招工。

但榜样在前面,岗位风险太高,说了半天,也没人肯干。

左右为难之际,崇祯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很孝顺,曾三次上书,请求让自己代替父亲受罚,那是在他决心处罚杨鹤的时候。

他还清楚地记得这个人的名字——杨嗣昌。

崇祯见到杨嗣昌时,很忧虑。

局势实在太差,民军闹得太凶,清军打得太狠,两头夹攻,东一榔头西一棒,实在难于应付,如此下去,亡国是迟早的事,怎么办?

杨嗣昌只说了一句,一句就够了:

“大明若亡,必亡于流贼!”

如果崇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实在准得离谱。

按照杨嗣昌的说法,清军或许很强,但短时间内,并没有太大威胁,但如果不尽快解决民军,大明必定崩溃。

简单地说,就是先解决内部矛盾,再解决外部矛盾。

为了实现这个意图,杨嗣昌还提出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在历史上的名字,是八个字: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四正,包括湖广、河南、陕西、凤阳,六隅,是指山东、山西、应天、江西、四川、延绥。简单地说,这个优秀计划的大致内容,是一部垃圾电影的名字——十面埋伏。

它的大致意思是,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战区,四个主要,六个次要,只要发现民军出现,各地将联合围剿。简而言之,就是划定管辖范围,在谁的地方出事,就让谁去管,出事的主管,没出事的协管。

听完杨嗣昌的计划,崇祯只说了一句话:

“朕用你太晚!”

对于这句话,朝廷的许多大臣都认为,是彻彻底底的胡扯,无论是杨嗣昌,还是他的那个什么十面埋伏,都是空口白说,毫无价值,在他们看来,杨嗣昌同志将是第三个被干掉的兵部尚书。

然而他们错了,如果说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有一个人能够拯救危局,那么这个人,只能是杨嗣昌。

两年后,只剩十八个人的李自成,和束手投降的张献忠,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有的转变,都从这一刻开始,魏忠贤、清军入侵、民变四起,朝廷争斗,紧张,痛苦,毫无生机,但始终未曾放弃。

或许崇祯本人并不知道,经过长达八年暗无天日的努力,他即将迎来大明的曙光。

放他去!

崇祯死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诸臣误我!

对于这句话,大多数人认为,是在推卸责任。

但事实胜于雄辩!确切地说,给崇祯打工的这帮大臣,除部分人外,大多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混蛋,一种叫混帐。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是身居高位者,第二种是身居底层者,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叫崇祯,第二种人叫百姓。

而最幸福的,就是中间那拨人,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特点是,除了好事,什么都办,除了脸,什么都要。

崇祯每天打交道的,就是这拨人,比如崇祯三年西北灾荒,派下去十万石粮食赈灾,从京城出发的时候,就只剩下五万,到地方,还剩两万,分到下面,只剩一万,实际领到的,是五千。

这事估计是办得太恶心了,崇祯也知道了,极为愤怒,亲自查办。

案情查明:先动手的,是户部官员,东西领下来,不管好坏,先拦腰切一刀,然后到了地方,巡抚先来一下,知府后来一下,剩下的都发到乡绅手里,美其名曰代发,代着代着就代没了。

结合该案,综合明代史料,崇祯时期的官员,比较符合如下规律:脸皮的厚度,跟级别职务,大致成反比例增长。

这是比较合理的,位高权重的,几十年下来,有身份,也要面子,具体办事的就不同了,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好欺负的,就往死了欺负,能捞钱的,就往死了捞,啥名节、脸面,都顾不上,捞点实惠才是最实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积累,那是血淋淋的。

而且这拨人,还有个特点,什么青史留名、国家社稷,那都太遥远了,跟他们讲道理,促膝谈心都是没用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吃硬不吃软。教育没有用的,骂也没有用,往脸上吐唾沫都没用,相对而言,比较合适的方式是,把唾沫吐到眼里,再说上一句:孙子,我能治你!

比如当年追查阉党,就那么几个人,研究来研究去,连亲手干掉杨涟的许显纯,都研究成过失杀人,撤职了事,还是崇祯亲自上阵,才把这人干掉。

以在这关键时刻,杨嗣昌提出了熊文灿,而崇祯也欣然同意了,他们都相信,他能圆满实现这个天才的计划。

于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熊总督接到了调令,他即将前往中原,接替无能的前任总督王家桢。

熊文灿原先的辖区,是广东、广西两个省,而他现在的辖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按说,他应该很高兴,高兴得一头撞死。

两广总督,虽说管的都是不发达地区,盗贼也多,但好歹图个平安,也没人来闹,现在这五个省,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武装大游行,且都是巨寇、猛寇,没准哪天就被抓走,实在比较刺激。

但既然来了,再跟皇帝说,其实我是忽悠您的,那天是喝多了,估计也不行,想来想去,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后世有很多人,对熊先生相当不屑,说他没有能力,没有气魄,但在我看来,熊总督并没有那么不堪。他自幼读书,当过地方官,也到过京城,还出过海(出使琉球),见过大世面,总体而言,他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虽说熊文灿能力比较差,比较怕事,比较没有打过仗,但他能够升到两广总督,竟然是靠一项军功。

这项军功的具体内容是,他搞定了一个许多人都无法搞定的人,此人的名字,叫郑芝龙。

郑芝龙,是福建一带的著名海盗。招降他之后!基本上东亚一带的海贼王就算是被收服了!

而这个大海贼并不是最厉害的!因为他还有个更著名的儿子——国姓爷!郑成功。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末小地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小地主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二十四章 帅才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