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章 鞑子入寇(四)

六十一章 鞑子入寇(四)

??

更新时间:2014-01-02

所以眼看着寒冬将近,而且依着现在秋天还不到就能冻成这破样,已经可以大概的预想到今年的冬天该极寒成什么样子了。而按照国际惯例(大明,后金两国)凡是遭遇了大饥荒,又要过不了冬的时候。为了避免自己被饿死,应广大游牧群众的要求下皇太极肯定又要来入寇劫掠了(专业术语打草谷)。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解释一下“小冰河时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后、康乾盛世以前(古代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啊),当时整个中国的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要低,夏天大旱与大涝相继出现,冬天则奇寒无比,不光河北,连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都狂降暴雪。(有广东的同学肯定是想看看这个奇景吧)。

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大明帝国来说可谓是非常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不然后来李自成、张献忠几个小蚂蚱怎么会总是剿之不灭,后来李自成被赶到山里只剩十八骑,待出来不到半年就发展成了几十万的农民大军。我相信他当时可没说自己是弥勒佛降生什么的引来各地信众膜拜。其实根本的原因就是连着十几个省的百姓都被天灾闹得活不下去了,不然鬼才跟你去造反。毕竟干这个可是要掉脑袋的,

不是实在没口饭吃谁会跟你干。(对于我瞧不起这些农民军后面会说到,主要是这些个王八犊子在我查史料的时候发现干出来的坏事基本上都跟鞑子差不多了,对于这些渣渣,我只能说句,我呸)

而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则是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崛起的一战),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这位老哥眼泪确实是哗哗的啊)。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说天气要亡他还是比较靠谱的)

最不幸的就是到了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更是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半月间几十万的卫京部队就集体扑街了)

搞得我一查史料就老是怀疑这李自成是不是老鼠精转世来着。.

而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

顺带补充一下我的调查惊人小发现。这玉米、番薯(尤其是这大番薯)由海外成熟的传入中国进行种植的时间也正好是清初,所以当时凡是遇到诸如历代大饥荒吃不上饭的时候,那些百姓们都是因为能有了地瓜(番薯的学名)填肚子才得以活下来。

对于像番薯的惊人生长能力,我就是很有深得体会的。记得以前小时候,只要你随便乱挖几个烂土坑,把番薯那么随便一种就可以直接别去理它了。(什么浇水施肥的通通不要,人家番薯哥可是十分听话)待得差不多可以收获的时候,你再往种番薯的地方那么一挖,当时肯定是要吓死鸟,连着一大堆的粗又大番薯就新鲜出炉了。

就我这半闹着玩的人都能整出那么大的产量,那番薯恐怖的产量和生存力就不用多说了。所以这康乾盛世的时候,一逢着遇到大旱的时候。本来这饿的刚想造反的农民伯伯一看,哟,原来还有番薯收成那么多,算了勉强肚中也能凑合着吃,这日子忍忍就过去了,只要是饿不死人这反也是不造了。但番薯的营养却是远远低于大米等主食,而且红薯体积大,更是很难保证肚中的饥饿感,被饿急了的百姓也就只能拼命吃才能稍微得到缓解。

所以这些长年累月因为食用番薯过度的老百姓,经常是身体四周瘦骨如柴,唯有肚子撑的饱饱凸起来(消化不了)。而且吃番薯过度而造成的后果可不是整天放屁那么简单,那些老百姓会整天都有着一股烧心的痛苦,胃里也老是总有酸水想吐出来。

所以说句不好听的话,康乾盛世这个名称实在是起得不甚恰当,应该是要叫“地瓜盛世”才对。(有异议的人请自行回家吃满一个月的番薯,享受完当初大清盛世下幸福老百姓的待遇之后。请随意的再来大把批评我,千万不要客气)。

而这玩意的更主要特征就是既没营养又吃多了撑肚子消化不了,不过对于现代人来说偶尔吃吃还行,味道觉得很是不错。但如果让你天天扎顿拿这玩意吃,肯定是不出一个星期就要看着就会吐出来的。

不过真的要选世界好百姓的话,中国的农民伯伯们肯定是要名列前茅的。自古中国的农民就是忍耐力最强也是最勤劳肯干的,我觉得没有之一。你让我交税租,我交。你叫我出徭役(免费当朝廷公共工程农民工),我也去。朝廷只要是还稍微能留口饿不死的饭给他们吃,这些农民伯伯就从来都不会出现有造反的念头。

可不好意思。到了明末这就什么都变了,因为天气不好那是改变不了的。

满清鞑子被天气搞得没饭吃,“走,我们抢他娘的”。

而那些老实的农民伯伯们被天气搞得没饭吃,朝廷这边也是更不想让满清鞑子进来抢东西所以要收军费保护大家,也只得不好意思了再向老百姓伸把手。

这时候李自成、张献忠等一大堆社会不稳定因素趁机出来鼓动一下。这些老实的农民伯伯们也只好激动的开了腔“走,我们反他娘的”。毕竟老实归老实,并不代表人家愿意傻乎乎的站在这里被饿死。

所以面对这固有的小冰河时代变化。我们的救火队员崇祯老大哥,是这边救了那边起,义军、鞑子两头是点名着要找他麻烦啊。

正所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是也。

崇祯皇帝在继位前一年,大明帝国东北部的后金帝国在有惊无险中完成了权力的交接。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八子皇太极以“天聪”为年号的登上大汗宝座。这位军事才能稍逊乃父,但政治才能却高出乃父甚多的后金新一代领袖与乃父一样,有着勃勃野心。从继位伊始便确定了战略方针——不断的骚扰明朝边境,尽量掠夺人口和资源,加强自己的实力,“以待天命”。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金帝国便由东到西向大明国都步步逼近,直到面对“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并以及由孙承宗所构建的宁锦防线(直到大明灭亡了关宁锦防线也没被打破,这个牛吧)。

而光是上次崇祯二年的后金入寇,总共历时就近七个月。在关内掠夺了无数人口财物的后金军在搜刮的实在是带不完的时候才终于撤退了,,此事入寇中后金不但蹂躏了明帝国京畿附近两府十几个州县,在人口和财物上得到了大大充实,还以微小的代价消灭了明帝国数万军队,其中包括一名侍郎、一名巡抚、三名总兵官,并迫使崇祯自己杀掉了兵部尚书王洽、督师袁崇焕、蓟辽总督刘策、山西巡抚耿如杞、总兵官张士显、张鸿功等一大批高级文武官员,至于被罢官、流放的高级官员更多。除了在经济、军事上的打击之外,更致命的是又极大的造成了人才方面的打击。最著名的就是对于袁崇焕冤杀,更是严重打击了明帝队的士气,从此以后,成编制的部队投降后金的事件开始频频发生。(孔有德这个打光棍司令的不算,属于卖技术的)

而坐山吃空的皇太极明显是还没有自力更生的意思,眼看着抢来的玩意吃吃喝喝也整的差不多了。而手底下广大的游牧群众更是对于饿肚子过冬这个主意表示强烈的反对,嚷嚷着我们要填饱肚子,不然就集体闹事的干活。

不过皇太极可不想让这股火烧在自家门口,既然反正是要闹了,与其出去狠狠的宰大明这头肥猪,也总比是在家里造自己的反好吧。

既然想好了要动手,那出发前任务总是要先分配一下吧,

按照国际惯例(后金自己的老传统)凡是有重大决定都是要先开个会,你说辽东霸主皇太极跟谁开会去呢?和崇祯吗,那当然不是了。开会的几个主角就是他的几个亲兄弟,在努尔哈赤在赫图阿喇登基为汗时,就设了四个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不过这些个贝勒可不能跟那些清廷剧里的相比,因为这几个老大都是手握实权的人物。要说为什么这些人能那么牛鼻,那都是因为封他们贝勒的“黄阿玛”就是火影忍者一代目——努尔哈赤是也。后金国的建立者努尔哈赤死时,皇太极继承大汗位置。但与其他三位亲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称为四大贝勒时期。他们称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各置官属”。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明末小地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明末小地主
上一章下一章

六十一章 鞑子入寇(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