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回乡下
“段友段友,瞧你这话说的,今天呢,确实是咱们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聚聚,接下来谈的,也不足为外人道。这样,来也来了,我严某人招待不周,二百块钱你拿回去,我再给你三百,你在外边吃个便饭,下次咱们再约。实在对不住。”严总连忙起身如此说道。
“哈哈,客气客气,是我多有冒犯,钱就不必了。”
“那桌上这两百拿走,我请客,哪能让你出钱。”
两个人客套了两句,其他人也起身送了一送。好在“严总”热情好客,长袖善舞,一点小小的风波,也没影响接下来饭局。
~。~
学校放假了,很多外地的学生就会开始收拾东西回去,学校都是匆匆忙忙的身影,大门口也是热闹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短假是不会回家的,就约着朋友趁学校球场人少打球。踢球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的足球场总是会有很多校外人士来散散步啊,坐在草坪上聊天啊。
刘峰背着一个包,就带着几件衣服,轻装回家。步入出校的人群,戴着耳机听着歌,刘峰的脚步是轻快的,昨天约好的车在校门口等。堂堂主神,怎么可能跑老远去车站挤着上车。
“喂,小英。你要不要一起跟我坐车回去啊,恩,对,我今天不去车站了,包车了。你跟我一起嘛,哦,你在校门口啊,我马上出来了。”孙小英是刘峰初中高中的同学,同一个县城的,经常一起去车站坐车回家。
“刘峰”孙小英喊了一声。
“小英,你朋友啊。”刘峰问了一句。
“对呀,她也是我们县的老乡,叫黄茵。”
“你好”
“你好”黄茵挽了挽脸旁的发丝,客气的笑了笑,两个人简单的打了下招呼。
“我约了司机在门口等,我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车在那边,走吧。”
孙小英头发束在后面,黑色橡皮筋简单的扎了起来,前面一束斜刘海,既不会遮住眼睛,也不会显得稀少。穿着牛仔裤,白色板鞋干净得能反射太阳光,下巴既不尖也不大,稍微有些圆润,睫毛长长的,又不夸张,鼻梁隆起又不突兀,好一朵青春靓丽洁白无瑕的白莲花。
两位女孩上了后座以后,刘峰也拉开副驾驶的门坐上去,三个人并没有聊很多,没有太多共同的话题。
两女坐在后排也没有叽叽喳喳聊个不停,司机也不像很健谈的样子,也就问问他们大几的,是不是都是县里面的。刘峰和小英都大三了,黄茵才大一,又跟小英不是一个系的,难怪刘峰没见过。
“你今天怎么包车呀,师傅你跑一趟多少钱啊。”
“呵呵,三百五,看你们是学生才这么便宜,平时从省城到我们县,一般载四个人,一个人一百。”司机笑着回答道。
“我可不像你们,住在街上,去车站得一个小时,回县城还有两个小时。等我到县里,经常赶不上班车,只能坐黑面包,还不一定有。”
“学长,你是乡里的呀,哪个乡啊,从街上过去要好久吗?”
“对呀,还要坐一个小时班车,不过班车直接到村里家门口,班车一天就两趟,过了就没了。”
……
到了县城,告别两女,刘峰如愿以偿的赶上了班车,两女坚持要给刘峰钱,虽然刘峰现在不差那两块钱,但也不想显得非要卖这个好一样的,就一起收了一百,在车站坐车一人也要七十的。
上了班车,小半部分都是村里的,沿途会有一些,熟面孔还是比较多,司机师傅也熟,脸熟的都要打招呼。大多是一些来县里办证啊,看医生啊,或者干脆就是在外地刚回来的。
叔叔婶婶,伯伯伯娘一通招呼下来,一车人就热闹了,抄起方言聊起来。
“你是老刘家的儿子吧,真有礼貌,在县里上高中吗?今天怎么放假就你一个。”
“没有婶娘,我在省里读大学,今天放假。”
“哪个老刘家啊。”旁边一个又一个大婶问道。
“就是刘正峰家啊,孩子都读大学了,真有出息,不像我们家那个。”旁边那个大婶告诉他。
“哦,你就是刘正峰的仔啊,我听说你是叫峰仔吧,你爸还是我小学同班同学咧。”
“哈哈,我听说他伯伯年轻时还跟你谈过恋爱吧。”一位大伯开口道。
两个大婶就开始哈哈大笑,其他一些知情的也开始笑起来,刘峰无奈的笑了两声,准备掏出耳机开始听歌了。这些大婶一旦开始歪楼,就基本没他什么事情了,只要别让他们觉得没礼貌,尊重他们就行,接下来那些人情世故,刘峰是插不进嘴的。
~。~
“爸!妈!我回来了!”刘峰一到家门口,就用方言开始喊。什么大学生,什么主神,到家了就这样。
“回来了呀,上来吧,今天你堂叔过来了,快来。”楼上一个尖一点的声音回道。
刘峰一上楼,就见沙发上坐着三个人,真是爸和堂叔还有婶婶。刘峰赶紧叫了人,他堂叔也笑眯眯的说道:“峰仔两年不见,又这么大了,坐堂叔旁边来看看,陪你爸和我聊会天。”
刘峰进自己卧室把包一放,就出来了,这时刘峰的妈妈也一脸笑容的从二楼厨房走出来,端了两碗茶。
“回来坐车也累了,喝口开水去休息。”
“好,妈。”
“峰仔,你还在读书啊,我记得我出去那会,那就读大学了吧,现在是打算考研究生还是什么啊。”
“他能考什么研究生,还在读大三。”刘峰他爸一开口就是如此说道,不过脸上挂着的笑容,可半点没有觉得儿子不争气。
“不考不考,学那么多也没用,早点毕业出来赚钱。”刘峰也算客气又不失亲近的说道。
“书当然是越读得多越好,当面我和你爸那个年代是没条件,家里穷。现在你们有条件,自然要多读写,不像你那个堂弟,让他读就是读不进。”
“你家那个挺好的,那么早就打工补贴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