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章 民族瑰宝
草木旺盛的地方鸟最多,心地正直的人朋友最多。
——哈尼族谚语
在甘肃省的兰州市,阿巴斯的后裔马小平豪情满怀地书写着自己灿烂的人生。
1987年,马小平从兰州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省级行政机关单位,当了一名处室的干部。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份收入稳定、令人羡慕的工作。在马小平看来,这是束缚自己个性和手脚的绳索。他的头脑灵活,生性活泼好动,对当下的流行音乐特别感兴趣,而对按时上下班、十分规律的机关生活很不适应。
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他找到了父亲马玉良,同他商量道:“阿达,我实在不喜欢机关的工作。我想下海做生意。”
马玉良一听儿子要下海经商,心中不由得紧张起来。他着急地问道:“丢掉机关稳定的工作去下海?万一经商不顺利,你想好了退路没有?再说了,你打算经商什么东西?千万不能干投机倒把的事情啊!”
马小平听了父亲的疑问,感觉到父亲已经真的变老了,落伍于时代了。他耐着性子解释道:“阿达,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意志,不能老是想着失败怎么办。我打算利用我们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收购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品和土特产,销售到香港、日本和欧洲国家去。这是我们具有的优势资源,一定会大获成功的。再说了,国家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下海经商,不是投机倒把。”
马玉良心有不甘地问道:“创办企业有很多规定和手续,你了解清楚了没有?注册资金从哪里来?”
马小平笑着说道:“现在简化创办企业的手续了,一个月之内就可以搞定。至于注册资金嘛——阿达,咱们家存折上还有多少钱?”
马玉良和妻子平时省吃俭用,除了两个人的工资之外,还有一些发表书画和诗歌挣来的稿费,倒是存下了一笔比普通百姓家里要多一些的钱。不过,这些钱是预备给儿子用来结婚成家用的,怎么可能拿去经商呢?
马玉良坚决地摇了摇头。
马小平赶紧哄着父亲说道:“阿达,这些钱就算我向您借的。你给我半年,要不一年的时间,我保证给你还清。”
马玉良追问道:“万一还不了呢?你结婚的时候怎么办?”
马小平信誓旦旦地保证道:“我保证一定能还上。再说了,如果按时还不上,我就不结婚了。”
马玉良一瞪眼睛,说道:“必须在两年内给我结婚。我的朋友马伊斯哈的女儿在省人民医院当医生呢。这个礼拜天你就不要安排事情了。我们两家老少坐一坐。”
马小平灵机一动,马上说道:“阿达,您要是给我借钱,我一定听您的安排。不然的话,我这一辈子就……”
马玉良不耐烦地打断了儿子的话,叹了一口气,说道:“行啦,真是‘无子盼有子,有子愁到死’啊!”
马小平不顾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的手续,很快和几个朋友下海创办了皋兰商贸有限公司,有模有样的做起了商人。他的公司主要收购少数民族生产的民族工艺品和当地出产的土特产,而且外销渠道十分顺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马小平多次深入东乡等地区的山区收购商品。他发现那里的东乡族群众很不重视文化教育事业,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不到30%,即便是上学的只要学会了识字和算账以后就开始辍学,要么让他们跟着父母种庄稼,要么到礼拜寺里当满拉,文化水平普遍很低,更谈不上学习现代科学技术了。更有甚者,一些极度贫困的东乡族老百姓企图一夜致富,孤注一掷地干起了贩运毒品的犯罪活动,不少人被执法机关判刑坐牢,罪行严重的还被执行枪决了,造成了一个个完整家庭的破裂。
马小平看到这个现状心急如焚,心痛如灼。他思忖道,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封闭守旧的民族终将被时代淘汰!
他的公司有了盈利以后,马小平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资助东乡县贫困山区的小学,力争使适龄儿童上学。他陪着乡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翻山越岭,攀坡下沟,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地去动员和劝说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去。
走进老乡们破旧低矮的房屋,里面的境况令马小平触目惊心,大跌眼镜。在阴暗冷清的屋子里,一个土炕占了一半的面积。土炕上面铺着一块千疮百孔而且已经看不出以前颜色的绒线毯子,还有两床破烂成絮条状的被子。再加上一个黑呼呼的锅台,没有一件像样子的家具。真可谓是家徒四壁了。
看到马小平等人进来,几个年龄差距不大、旧衣服上满是污垢的孩子飞快地躲到父母的身后,露出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羞怯地打量着来访的陌生人。
马小平和老师们苦苦地劝说憨厚、朴实而又固执的家长们,请他们为孩子的茁壮成长和前途未来谋划。
老乡们听着马小平的劝说,感到的确十分有道理,不住地点头表示赞成。但是,到了最后表态的时候,老乡们还是无可奈何地说道:“我们东乡这个穷地方,10年倒有9年灾。地里头长不出庄稼来,人连肚子都吃不饱,哪里有钱供尕娃们念书哩?”
马小平环顾老乡的家里,这才意识到东乡孩子失学的根本原因不是老乡们不愿意让孩子上学,而是拿不出钱来供孩子读书。真正的根源是贫困!要想找回失学儿童,必须首先解决贫困的问题。
马小平立即火速赶回兰州,大声地呼吁社会各界,动员自己认识的所有工商业界的企业家,一起来到东乡县的贫困山区,向简陋不堪的学校捐款捐物,领养失学儿童,确保他们读完6年的小学。
在各级领导和组织的全力关怀下,在像马小平这样一批关心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士的支援下,在东乡贫困山区老乡们的逐渐觉悟中,东乡族适龄儿童的就学率逐渐开始缓慢地上升了。学校和住家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好景不长,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些孩子上了不到半年时间又中途退学了。学校和家庭里朗朗的读书声渐渐地弱小了。这一次不是因为贫困的问题,而是因为语言的问题。
东乡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在东乡语的词汇当中,汉语和蒙古语的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语和伊朗语借词。没有本民族的通行文字,有文化的少数人使用的是汉文。
在学校里,老师使用汉语汉文教学。这些孩子用汉语交流,回到家中与父母交流的时候才使用东乡语。时间一长,孩子们的东乡语水平有了很大的退步。
这个现象让孩子的父母们忧心忡忡,寝食不安。他们担心民族的语言将会失传,导致整个民族都会消亡,因此又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不再去学校了。
这的确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马小平当年上学的时候,从小学到大学,学校使用的是汉语。因此,他的汉语水平很高,东乡语水平却是差强人意。马小平从自身的情况体会到老乡们的担忧。他试探地提出,能不能在学校实行同时用汉语和东乡语教学。
有的人表示赞成,说这样可以保证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不断代、不失传。也有人坚决反对,认为这是以局部利益冲击整体利益,干扰国家通用语言的推广和使用。
牛木林找来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他首先找到了双语教育这个概念:
双语教育是指世界上一个地区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
我国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的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通过双语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双语能力,达到民、汉兼通的培养目标。
那么,实施双语教育有没有国家相关法规的依据呢?
马小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看到:第一章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第四条又指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并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第十二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
马小平看到这里,用手拍了一下桌子,激动地站了起来,走到明亮的窗户前,眺望着欣欣向荣的兰州。
他高兴地对助手说道:“以上这些法规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学校教育中可以采用民族语言文字实施教学,但是,要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就给实施双语教育和确定双语教育模式指明了方向啊。”
马小平立即上书有关部门,建议按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
有关部门经过请示上级和中央有关部委,又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终于在第二年年底正式发布了文件,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试点工作。东乡贫困山区的学校被纳入了试点单位。
开展双语教育试点工作以后,东乡族的老乡们打消了心头的顾虑,逐渐又开始把孩子送到学校学习了。
马小平看到自己的努力化作了丰硕的成果,心中感到十分满意和自豪。
就在这个时候,世界局势发生了令人震惊的重大的变化。1991年12月25日19时40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的职务。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历时长达70年的苏联停止存在。苏联因此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东斯拉夫3国、波罗的海3国、外高加索3国、摩尔多瓦和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5个民族国家。
中亚5个国家以绚丽的民族色彩突然之间独立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他们的兴趣、关注和研究,与他们开始交往交流。
这些国家的人民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代与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家、有关学者专家以及相关的民族都对中亚5个国家投去了更加关注的目光,积极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关系。
马小平生性活泼、不甘寂寞的老毛病又犯了。他把家底殷实的皋兰商贸有限公司转让给朋友,另外创办了撒尔塔文化艺术公司,开始追求自己的音乐梦。
这一次,他学会了为人处世圆润的技巧,首先把父亲马玉良撰写的长篇东乡族爱情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和《撒尔塔阿姑》改编成了歌舞剧。
这两部歌舞剧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广大的观众,不仅轰动了西北地区,而且走向全国,最后甚至走出了国门,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特别是在中亚5国的演出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响。
花剌子模帝国故土上生活的各国人民观看了马小平带来的歌舞剧,才知道在中国还生活着好几个与自己有着密切联系的兄弟民族。
马小平在中亚5国和阿富汗、伊朗等国家,走访了父辈口中传说的撒马尔罕、布哈拉、乌尔根奇、费尔干纳、安集延、马雷、赫拉特和马拉哈德等历史名城,徘徊在宽阔的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尚河和穆尔加布河的河畔,遥望着巍峨的天山、兴都库什山、卡拉套山和突厥斯坦山,穿行在浩瀚无垠的卡拉库木沙漠和克孜尔库姆沙漠之中,寻找祖先在瀚海中跋涉留下的足印,追思先人背井离乡、远赴异乡的艰苦历程。
马小平在东乡县采购和采风的时候发掘了东乡族的民歌王子—马尔撒。
那是一个清晨,他在东乡县城锁南坝镇包租了一辆当地半新的吉普车,准备到达坂乡去收购东乡族妇女制作的绣花绒毯。
开车的司机是一个东乡族小伙子。他一上车,先把一盘歌曲磁带放进了车载放音机里。
喇叭里传出来一个男人用东乡语演唱花儿的歌声。虽然歌手的演唱技巧略显原始,但是歌曲的旋律悠扬动人,歌手的音质高亢明亮,感染力十足。
马小平对兰州乃至甘肃全省音乐界的歌手了如指掌。但是,他听了半天也没有听出来这是哪一位有名的歌手,便好奇地问司机道:“尕小伙,唱歌的是阿(哪)一个?”
司机回答道:“这是高山村的马尔撒。尕小伙可有才了,有天生的音乐天赋。自己不但会编花儿,而且自己还会演唱。老乡们都说他是我们山里头的花儿王子。这盘磁带是我用录音机给他录下来的。”
马小平凭着深厚的音乐素养迅速断定,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人才。他的心中格外激动,大手向前一挥,说道:“我们不去达坂乡了。立刻到高山村去。我们去找这个马尔撒。”
经过在山路上几个小时的颠簸,他们来到了偏僻贫瘠的高山村,硬是打听到正在半山腰的黄土地里干农活的马尔撒。
司机在山沟里停下车子,用双手做成喇叭形状罩在嘴巴上,用力地喊叫道:“马尔撒,赶快下来,有紧急事情!”
马尔撒回应了一声:“来咧。你稍微等上一哈(一会儿)。”
马尔撒放下手中的锄头,一溜烟地从山腰上跑了下来。
马尔撒看上去20来岁,头上戴着一顶渗透了汗水的白帽子,身上穿着一套又肥又大的衣服,满上挂满了豆大的汗珠和尘土。他看到有陌生人,憨厚腼腆地一笑,露出一排发黄的牙齿。
司机向他说明了来意:“马尔撒,这是省城兰州的音乐家马阿哥。他听了你的歌曲,认为你是个人才,专程过来看看你。”
马尔撒羞涩地说道:“一个人干活的时候寂寞得很,看到什么就编进花儿里头,唱出来散散心。都是自家胡乱唱着呢,让兰州的阿哥见笑哩。”
马小平想现场考察一下他的创作能力,便试探地问道:“你现在可不可以看着我编一首花儿唱出来?”
马尔撒点了点头,张开嘴巴大声地唱了起来:
“清晨(嘛)喜鹊叫了(个)欢,
兰州的阿哥(者)到麦田。
问一声尔撒(者)咋么(个)办,
家里头热茶(嘛)喝上一碗。”
马小平听罢歌曲,高兴地连连夸奖道:“不错。的确不错。尔撒,你想不想当一名专业的演员?”
马尔撒顿时羞得满脸通红,表情忐忑不安地说道:“这个阿哥说笑哩。我就是一个穷山沟里的农民,哪里是当专业演员的材料?”
马小平肯定地说道:“你不仅是当演员的一块好材料,而且还是当优秀演员的一块好材料。走,回家收拾一下,今天就跟着我下兰州。”
马尔撒的头脑聪明伶俐,再加上勤奋好学,在马小平的精心培训和包装下,很快在甘肃省的歌坛上崭露头角。他以英俊帅气的长相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和各种文艺晚会中,以地道浓郁的东乡族花儿民歌为主打,成为家喻户晓的东乡族花儿专业演唱演员。
马小平趁热打铁,为他制作发行了一支名为《撒尔塔之子》的个人独唱专辑。
《撒尔塔之子》的销量十分火爆。马小平一再增加印制,仍然供不应求。
马小平索性又开办了金城艺术学校,亲自担任校长,专门发掘和培养甘肃省的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各民族的民间歌手,大力继承和传续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