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麦望馆出世(4)
丁盛坐着黄包车跑在这条马路上,他的身边放着一个包,包里装着他顺手从汲古阁里偷来的书。他仔细看过这些书,品相不错,他估计这些书能卖到三千块钱。这就是精明的丁盛。四周书贩子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妓女的脂粉味。这才是他最熟悉的气息。深夜偷书并不是他擅长或喜欢的。他不敢拿汲古阁的书在常熟书市上卖,那样的话简直是自掘坟墓,他要把这些书拿到上海,上海是个国际化的都市,今天还在上海,明天可能就会出现在纽约或者伦敦,到那时,毛济元无论如何是看不到了。
黄包车在一间书店门前停下,书店上挂着一块匾:莫问阁。
莫问阁的店主桂浩是个寡言少语、相貌平平的北平人,他不会问你书的来路,不会问你的身份,当然,你也别问他的身份,就算你问了,他也不会告诉你。据丁盛的父亲讲,他是大清怡亲王允祥的后人,但他从来没有承认过。
丁盛从车上取下包。他已经把汲古阁盖在书上的钤印处理好了。走进莫问阁,店里那个乖巧聪明的伙计马六迎出来,一见是丁盛,笑着说:“丁先生好。”
“店主在吗?”没等马六回答,他已经看见店主桂浩在柜台后清理账目,他把包交给马六,直接走过去。桂浩抬起圆滚滚的脸看他一眼,算是打招呼。
丁盛招了周围的书一眼:“生意还好吧?”
桂浩轻轻地嗯了一声。
“我进了几本品相不错的书,您给掌掌眼?”
桂浩又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却没有挪地方。丁盛说:“还是按老规矩办吧。”
桂浩点点头。丁盛的父亲也是书商,在世时经常带着丁盛往返于苏浙沪三地,和三地的书商关系不错。他父亲去世后,丁盛继承父业,仍然与几个父亲的旧友保持联系,桂浩就是其中之一。
丁盛让马六在门口摆一张桌子,把自己带来的书齐整地码放好,马六给他送来一个小凳子,又端来杯茶水,丁盛瞅瞅桂浩冷冰冰的脸,笑着压低声音对马六说:“莫问阁多亏有你,否则早关门大吉了。”
上海的生意似乎也不好,马六和丁盛闲聊着,偶尔抱怨几句。下午时,莫问阁进来一个中年人,在丁盛面前站了一会儿,翻了翻书,看看书上的钤印,丁盛紧张起来,虽然他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这时也有点心虚。那人什么也没说,放下书走了。接着又陆续进来几个人,都是如此。丁盛纳闷了,难道自己做的手脚被人看出来了?他们不敢买赃书?或者,这些书压根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盖上汲古阁的钤印、证明被汲古阁收藏过才有价值?他不禁再次打量眼前的书,那是几十本诗文、戏曲类的古籍,书市虽然不少见,但是绝非一钱不值。嗯?怎么还有五本方志?丁盛拿过来一看,那是五本《五金志》,可能是自己在船上仓促中拿的,加藤也没有注意。这五本方志并不全,青白色的封皮,每册书的右上角写着“五金志”,右下角用小字分别写着册数,这是第二至六本。方志上记载着各地铜矿分布的情况,每册书上还画着地图,标示铜矿的具体位置。他对方志所知不多,但只看那书的纸质、明代著名藏书家赵琦美所题的跋以及麦望馆的钤印,就知道这部志书非同一般。如果加藤知道他拿了方志,肯定会更加鄙视他。
这一整天,丁盛都在焦虑中度过。晚上,丁盛到马六的住处借宿。马六是个聪明人,他对丁盛的路数略知一二,所以并不细问。丁盛睡不着觉时,想起加藤偷书的事,他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他后悔没有追问加藤要方志到底干什么。他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做了个乱七八糟的梦,都是与加藤有关。等第二天醒来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加藤阴沉的眼神。他们吃了点心,早早地到了莫问阁,马六给他讲上海新近流行的段子,逗得丁盛哈哈大笑。他们正说笑间,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人走进来,马六止住话茬,跟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