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梁老师
方之熙默默的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就靠在老板椅上闭目养神。
他有些疲乏,却又懒得起身回家。
那个别墅与其说是家,其实也就是一个空落落的大房子罢了。
回家和在办公室于他并无区别,不过是从一个房间换到了另一个房间而已。
“咚咚咚。”
方之熙闭着眼睛没有动。
这个时间还会进办公室找他的,出了阿浩也没有别人了。
阿浩敲门,见方之熙没有动,就轻悄的走进来,把一个文件袋放在老板桌上。
“熙总,是三时寺的考察报告。”阿毅解释了一句,见方之熙没说话,又退了出去。
方之熙要求很严,造成他的手下效率奇高,不过大半天时间,报告已经出炉。
方之熙慢慢的睁开眼睛,看着桌上的报告,心中一跳。
而后方之熙又皱眉,几十亿的报告放在他面前,他眉头也没动一下过,这心跳得好没道理。
这三时寺果然有些怪异。
不过,他既然已经不准备把爷爷的祈福灵位放在三时寺,也就没有合作的必要了。
那这些资料他也就没有了看的必要。
他把文件袋随手放在旁边的一摞文件夹上,起身回家。
甘口县的天刚蒙蒙亮,月亮还挂在天边上没来得及落下去,小秋已经在室外支起了一个大大的火炉子,转身又去屋子里搬揉面团的长条案几。
她早晨卖得鸡蛋灌饼是甘口县里出了名的好吃,好多本地人宁愿上班绕路,也要来她家吃上一个。
身材瘦小的她正费力往外挪着沉重的实木案几,一双手伸过来帮她抬起了另一边。
小秋毫不意外的抬头,脸上带着歉意的笑。
“梁老师,怎么好麻烦您,快放手快放手,别把油蹭到你的衣服上,一会还要上课呢。”
“没事没事。”这位梁老师一脸斯文,架着黑框眼镜,身材高高瘦瘦的,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
他小心的帮小秋把条案重量承担了过来,尽量帮小秋省着力。
旁边油条摊子的老板是个头发油腻腻身体发福的四十岁大姐,见了这情景就一边点着炉子一边打趣道:“梁老师又来啦?您这活**都坚持好几年了,怎么也没见您帮帮我的忙啊。”
“下次下次。”梁老师就腼腆的笑着应,手里却还是坚持帮小秋把案几从店里抬到了外面。
小秋就叹气,又是为难又是感谢道:“这可怎么使得,梁老师,您明天可千万别来了。”
“你这话都说了三年了,你明明知道,我等得不是这句话。”梁老师看着小秋澄澈的眼睛,温和却又认真的说。
眼中带着期望。
小秋是一块璞玉。
她的纯净善良让他心动。
可是璞玉,也是一块石头。
梁泽胜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只盼着自己能把这块石头捂热。
小秋听到梁老师的话,咬着嘴唇低下头沉默了下来。
即使经历了这么多大起大落,可小秋还是原来的性格,软弱怯懦,不会拒绝别人。
梁泽胜眼中的光芒就渐渐的暗淡下去,心中失望,嘴上却故作轻松的说:“好了,我还要去学校呢,快给我端早餐,还是老三样。”
三年来,梁泽胜早已经摸清楚小秋的性格。
若是猛烈的追求,一定会让她立刻关上心门,对追求者避之不及,这下场他早就从另一个追求者身上看到过。
只能软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慢慢的和这个女人磨。
好在他是老师,早就被一拨又一拨的学生磨练出了无比的好耐心,他可以陪着她耗,陪着她磨。
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小秋一定能成为他的妻子。
“哎。”小秋就感激的对梁老师笑笑,高高兴兴的应了。
不一会,热气腾腾的两个鸡蛋灌饼和一碗豆浆就上了桌,还有一碟又酸又咸带着红油的腌萝卜丝儿。
梁泽胜吃完付账的时候,照例留下钱和一句话:“等我晚上过来帮你收拾。”
小秋的饭馆还做午饭和晚饭,因为就一个人,也没敢做饭菜类,而是几个固定的面条。
不过因为便宜实在,来吃的人不少。
所以到晚上收拾的时候格外辛苦,梁老师每天放学以后都会过来帮忙。
梁老师走了,小秋收拾了桌上的碗筷,回到条案边继续揉着面团,煎着面饼。
旁边的大姐就一边翻着锅里的油条,一边朝小秋挤挤眼睛,“小秋,梁老师真是够有诚意了,该答应就答应吧。我家那位要是能有梁老师对你一半好,我就烧高香啦。”
大姐和小秋的关系一向不错,小秋的早晨生意好,可卖的种类却不多,只有鸡蛋灌饼,豆浆和紫米粥这三样。
来小秋这里买早餐的人,经常会顺便来大姐的摊子带几根油条吃碗馄炖再走。
所以她和小秋非但不是同行的冤家,反而因为小秋受益不浅。
小秋只是低着头揉着手里的面团,额头前的刘海在低着的脑袋前一荡一荡,既不同意也不辩驳。
大姐看着这个锯嘴葫芦般的小秋,叹了口气,她怎么也想不明白,条件不错的梁老师怎么就看上了这么个闷不吭声的小秋了呢?
来吃早餐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姐也没有时间再八卦,和丈夫一起忙活了起来。
中午,小秋的餐馆就变了面馆,盐味精黑胡椒生抽香油葱姜蒜芝麻粒堆到碗里,再用烧得滚烫的葱油当头一浇。
“滋啦”一声,一碗香气扑鼻的面底子就调好了,再用煮面的面汤一冲,煮熟的面条一放,最后浇上顾客指定口味的浇头,洒上葱花蒜末。
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面条就上桌啦。
小秋一大碗面给得实在,收得也不贵,店里的回头客不少。
不到饭点,小小的店里已经坐得满满当当。
小秋忙的满头大汗,如陀螺一般在厨房里转圈,门外却传来舅舅的声音。
“小秋啊小秋,你这回可要帮帮舅舅啊。”
店里的常客都偷偷撇了撇嘴,小秋这个舅舅是县里都出了名的惫懒人,现在看小秋生意不错三天两头的来要钱。
不给就又哭又闹,反正要到钱了为止。
店里的常客每个月都要看到两三次,都已经习以为常。
小秋就擦了擦手,走出来。
也没问舅舅家又出了什么事要她出钱,直接拿出收钱的匣子出来,把当天的流水都掏了出来给了舅舅。
舅舅也不脸红,也不点钱是多少,径直揣进了怀里,笑眯眯的说了句:“还是小秋最孝顺。”
拿了钱扬长而去。
店里的客人叹气的,却也没有人多事说话。
这情形一看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又哪里还有旁人说话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