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谓的「」,是指琐碎的言论,与观念相差甚远。直至东汉桓谭《新论》:「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家」列为十家之后,其下的定义为:「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4]者之所造也。」才稍与的意义相近。而中国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与白话两种不同的系统。文言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类型。而白话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或白话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的特点
价值性
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情节性
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性
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以及场景等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发展性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是中国古代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是中国古代发展的高峰,当时是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
纯粹性
纯文学中的体裁讲究纯粹性。“谎言去尽之谓纯。”(出自墨人钢《就是》创刊题词)便是所谓的“纯”。也就是说,在构思及写作的过程中能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使呈现出来的成品具备纯粹的艺术性。的纯粹性是者最重要的审美期待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光是,整个文学的纯粹性逾来逾成为整个世界对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核心。
的发展
溯源
“”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之为的本来含义。
衍化
东汉桓谭在其所著的《新论》中,对如是说:“若其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认为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写到:“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所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解释和评价。班固认为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也”,虽然认为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
奠基
的奠基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当历史进入唐代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个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书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鲜明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带有的意味。
二是史传。如《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描写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或为提供了素材,或为积累了叙事的经验。
三是文人笔记。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文人笔记大都记载一些轶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