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连山归藏 梦如潇湘
第二百二十三章连山归藏梦如潇湘
“那为什么作者非要拿一个沃字儿来写呢?”
“问得好!这个沃字儿出现的很是蹊跷,说文解字中和康熙字典的大篆写法,已经查不到了。当然这是我一个人查阅的结果,各位可以到金文和甲骨文中查查看看。记得孔安国献书这段儿历史的,可以想想蝌蚪文。开始我以为蝌蚪文是彝文,现在我很怀疑是篆书。说到这儿不知你满意不?谁还有什么疑问呢?”慦焐迟疑了一下道:“有什么疑问一会儿还可以问。那我继续说,道学理念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易学理念自然生发出来。道学是一生二二生三,而易学则是二生四这个矛盾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是先二生三呢?还是先二生四呢?对了,另外有种认识与《山海经》貌似很相同,就是野和国家的说法儿,说是野在国家的外面,那些人就叫野人,还说是春秋时期出现的称呼,这个说法采信度高不高?大家伙儿可以参考一下《周礼》这本书。《山海经》中貌似国家在野人的外面。《山海经》基本说到此为止了,各位要问就马上问,不问的话就看看屏风上的字儿,既然我破译了《山海经》,又知道他如此不可采信的一本书,那么在它里面如果发现不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我的原则就是宁可不破。”
“既然你说《山海经》走的是个沃字儿,那么我念一段儿,你能马上给解释一番吗?”
“当然可以?你请!”
“我也别念了,太麻烦了。我就说中山经吧,你给释读一下如何?”
“好吧,我的看一下。”
众人一阵‘哈哈’大笑。慦焐硬着头皮笑道:“怎么,这时你会做事儿,你不念推给我,我只能看书了吧?”慦焐说着意念骤起翻了一遍,看到中此十二经,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山海经》笔记,翻了半天书柜怎么也找不到了,只能根据记忆说道:“因为中次十二经,使我联想到连山易和归藏易,所以我试着把这些山经的数儿按连山或归藏的数数儿排了一下,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后来我推测连山和归藏是后人根据鳄鱼和乌龟壳来的,但是这只是后人的附会,将鳄鱼说成龙马负图等等,其实连山和归藏只不过是易经发展的一个过程,根本不能和易经相提并论。中山经依次十二经,你读的时候就想着中原地区,然后看着这个沃字儿读就可以了。里面很多匪夷所思的动物,都是这个沃字儿在作怪,比如鸣蛇、化蛇、马腹、人面鸟身神、武罗神、泰逢神、骄虫神、旋龟、修辟鱼、山神一、山神二、人面三兽神等等都是根据这个字而来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快点儿往前说,有时间和爱好可以自己慢慢琢磨,只要你钻进去,你就会觉得很过瘾,又觉得很无聊。”
“那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密码儿的,能给讲一下吗?”
“怎么发现的?这个说真的,从我一开始见到《山海经》,凭我对古典文学的认识,我就不相信这《山海经》是真的。”
“一开始读他就不相信吗?”
“对,一开始读他就不相信。后来我发现里面的穿胸国,灭蒙鸟怎么很像是一个字谜,我就开始钻研。破了这两个字谜又反复读它,终于在里面发现了一段话,‘此之谓诸沃之野’,脑子里突然闪过一阵亮光,难道就像传说中的被毒蛇咬了,附近必定有解药一样,这就是密码儿不成?好奇心开始催动我不厌其烦的寻找,又发现了刑天,这时候还是对不上密码儿。又开始失落怀疑自己的发现,就把道字儿加进去看,结果更不像了。再返回来用沃字儿,用着用着有时候对有时候对不上,突发奇想难道这沃字儿会变?最后终于搞定。这就是发现的整个过程,当然在这期间还需要遭遇和灵感,这些自不必说,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其实根据制字谜的年限,也可以大致推测作者写书的年代的。好了就说这么多,《山海经》也破了,你们发现这个屏风上的什么秘密了吗?”
慦焐话一出口,就有人自报家门道:“在下石破天惊,看出了其中玄机,看我说的可否?说得对大家给个掌声鼓励自当献丑了!”
“哦,这位小哥可以到台上来。过来你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石破天惊一个轻功飞跃,瞬间移步至慦焐身前。慦焐问他:“你参悟出什么玄机了?”
“我参悟出了一种绝世神功。”
“哦,什么神功?”
“九五飞天龙。”
“那又怎样?”
“我可以随意一掌击开山石。”
“何以见得?”
“我可以当场一试,但是这儿没有大石头,我去搬一块儿来。”
“不必了,我和你开个玩笑,这不是什么神功秘籍,这是我参悟华夏本义的一个起点儿。”
“哦,那我献丑了。”
“没有,你没有献丑,真的你挺好的,是我们没有在一个理念上。在座的诸位有谁知道华夏的本义吗?”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也。”
“华,荣也。夏,中国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所谓“华夏”,指文化而言。因中华重文化,故以之自称。”
“所谓华夏,民得其生,国得其昌,政得其远;君得其名,民得其利。故中华以华夏自美。”
“好了,你们不要再争论了,你们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历朝大师的附会引申之说,根本不是华夏的本义。看看屏风上的这句话:杜宇啼血,巴蜀无悔,望帝子规嗁渚夏;吴越吞声,潇湘有泪,零陵斑竹道虞华。好,就是从这两句话里有所发现的。
我们先看看有关姚重华的传说,第一个传说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姓妫氏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他是帝颛顼的六世孙(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帝舜从小受父亲瞽叟、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象,故深得百姓赞誉。舜生于姚墟,辛勤耕稼于历山,(一说今鄄城历山,一说今济南千佛山)渔猎于雷泽(今属山东菏泽),在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在寿丘(今山东曲阜)制作日用杂品,在顿丘(今河南浚县)、负夏(今山东兖州)一带经商做生意。因品德高尚,在民间威望大。这个故事里面说三皇五帝之一的舜是重瞳,这可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古人就这样瞎编排自己的祖先,而且还是皇帝级别的人物啊?所以我一直觉得,要么是古人的书写手法上或描述上出了问题。要么就是我们没能理解或吃透古人的思路或理念。
再看第二个传说,传说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
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娥皇、女英,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争著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于是,只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
娥皇、女英知道舜已走的消息,立即起程。追到扬子江边遇到了大风,一位渔夫把她们送上洞庭山,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山海经》载:“洞庭之中,帝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晋张华《博物志??史补》云:“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今江南有“斑竹”、“湘妃竹”之说,盖出于此也。
娥皇、女英二妃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历来成为吸引诗人、画家的创作题材。我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中的《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是最早的歌颂二妃的不朽诗篇。
注意这个故事,也是俩个人,重点是湘妃竹的颜色。
再看第三个传说,《史记·蜀王本纪》,言望帝禅位后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滴血则为杜鹃花,其声声啼叫是对恋人的呼唤,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另传说古代蜀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叫唤人们“快快布谷!”啼得流出了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这便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古往今来有关“子规啼血”的歌谣、诗词数不胜数。”慦焐说完看着众人说道,这三个传说连起来看不知诸位有什么发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