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重发)
赵川听了那人的话先是一愣,
我靠!挖老子的墙角!
当赵川转脸看过去,就看到一个各自不高,最多一米六的矮胖男,身穿官服,但是头上却并没有戴帽子,梳着两撇八字胡。
这时赵川第一反应倒不是要争论挖墙脚的事情,眼前的人让他想起了黄志强,如果黄志强,此刻在这里的话,赵川肯定会第一时间把他拉过来,告诉他,
‘来你看看,这才是一个县令,应该有的面容......’
傅兰雅听到对方,说了话,他也知道自己今天躲不过去,赶紧从望天看大气层的动作中脱离出来,对来人说道,
“是杏荪啊,为师已经找到了新工作了,为大英帝国的一家公司工作。”
说完还看了一眼赵川,意思是已经很明显了——这是在邀功......
但傅兰雅却小看了华夏人玩政治的能力,他那些小动作都看在矮个子男人的眼中。让其诧异的看向了赵川。对于赵川这么高辨识度的打扮,他表现的更加疑惑了起来。
但这人却极善交流,对着赵川一拱手,就开口说道,
“在下盛宣怀,敢问先生怎么称呼......”
这话说的没什么毛病,人家来打招呼认识你一番,你又什么架子?
“嗯,在下赵川,为英国阿里公司执行经理。”
赵川给自己按了一个名头,当然如果他愿意,他可给自己任何的名头,毕竟公司是他自己的。
但他蒙的一下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你特么是盛宣怀?当然赵川只是用眼神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惊讶。
盛宣怀是谁?李鸿章的幕僚,好吧李鸿章的幕僚太多了,边上马志德,马博士他哥就是李鸿章的幕僚。
但盛宣怀是赵川在天津大学见同学的时候见到的,没错,就是在天津大学里,见得。因为盛宣怀的铜像就杵在那里。天津大学时他办的.......
盛家是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举人出身的祖父盛隆,当过浙江海宁州知州;进士出身的父亲盛康,当过布政使。听名字翻译就政策研究中心之类的地方。
他们盛家不是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在抓传统教育的同时,都比较注重解决地方和家族的实际问题。务实求新说的就是他们那种人。
盛宣怀从小聪明好学,有时生活在当官的父亲身边,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
有时他回到家乡府第,闭门攻读经书,学习系统的知识。由于前辈人的言传身教,青年时代的盛宣怀经常参与建义学、设义庄、修宗谱等公益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盛宣怀是家中六兄弟的老大,由于父辈与李鸿章有交情,26岁时就投在李鸿章门下担任秘书工作。
他十分能干和勤勉,史载写长达万字的文章能挥笔即成,不管严冬雪飘或是盛夏酷热,骑着马披星戴月来回奔波办事,从来不叫苦叫累。
由于国内政局不稳,西方列强寻衅滋事,握有兵权的朝廷重臣李鸿章奉旨调动频频,事务繁多,盛宣怀紧随其后效力,逐步成为业务骨干和得力助手。
李鸿章奏请朝廷任命他为会办陕甘后路粮台,在淮军后路营务处工作,负责到天津上海等地采办军需。
英国人修建了从上海到吴淞的窄轨轻便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商用铁路。英国人没把贫穷落后的华夏放在眼里,是反客为主自行修建的。
有损国格哟,朝廷闻知大为不满,诏令李鸿章派员处置。
1874年,盛宣怀奉命参与沪淞铁路的谈判,与英国进行外事交涉,以白银28.5万两将这条铁路赎回拆毁。
这种处理办法荒唐至极,全是为顾及朝廷虎死不倒威的虚假脸面。
但李鸿章由此给他一个大大的点赞,心地忠实,才识宏通,于中外交涉机宜能见其大。
李鸿章是整个北洋系的带头人,而他的能力毋庸置疑,也很会用人,外事与洋务是李鸿章权倾朝野的本钱,也是盛宣怀晋身的阶梯。
李鸿章十分了解盛宣怀的才能,竭尽全力向朝廷推荐重用他,在办理具体的事务中认真点拨他。
如1870年代盛宣怀在湖北主办煤铁矿,李鸿章开先要求他不要贪功躁动。当他遇到重重困难思想动摇时,李鸿章立刻给他点破办此事的重要性。
关系到整个大局,如果兴办不力,势必使洋务派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并提醒其湖北矿务是他为官的“立足之地”,务必搞出成效。
1884年盛宣怀主持轮船招商总局,李鸿章希望他将这项工作做成洋务的样板,让任何人难以提出异议。这可是算得上是华夏第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
甲午战争后,盛宣怀认为国家欲图自强、培育人才是关键,向朝廷提出设立新式学堂的奏章。经光绪皇帝钦准后,他亲自担纲筹备工作,在短时间内就成立了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该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这就是赵川那个时代的天津大学的前身。
难能可贵的是,盛宣怀善于正确分析中外形势,结合本国实际,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路,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西学体用”的办学理念。
盛宣怀摈弃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创新采用专家办学模式,遴选深通西学体用的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当校长,并聘请了一批熟悉中国国情的外籍教员。
在办学方面还有个难能可贵之处,他不只是办个样板博取名声,而是脚踏实地干,之后还创办了南洋公学(为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前身)。
在南洋公学里首开师范班,是为中国第一所正规高等师范学堂;首开航政科,后发展为独立的吴淞商船学院(为现在的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
盛宣怀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慈善赈济家之一。光绪五年河北遭受特大旱灾,十室九空,不少孤儿寡妇食不果腹,危在旦夕。
盛宣怀联络南方的助赈绅士王承基、吴大澄、经元善、郑观应、李金镛等人,成立民间慈善机构“广仁堂”,积极开展减灾赈灾活动。
1906年春夏,安徽、江苏发生特大水灾,据史载受灾人口达730万。大批灾民流离失所,每天饿死者有数百人,盛宣怀虽然公务繁忙,但急灾民所急,想灾民所想,积极出面主持赈济工作。
他开创并掌控的广仁堂民间慈善机构,起到了赈灾组织和指挥中心的作用,加之又有不少人脉关系,通过刊印灾启、登发广告、寄发募册、派员巡查等多种方式运作,短时间内筹措到大量钱财食物送往受灾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
俗话说时事造英雄,英雄造世事。这话用于盛宣怀一点不假,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有人统计,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如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盛宣怀有胞兄弟六个,成年后先后娶过三个夫人,育有五子五女,仅有一女夭折。子女成人后娶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网。
富豪家庭请有养娘、佣人、车夫、花工等不少打工者。
吕葆贞是盛宣怀家的一个女佣,十分俊俏。盛宣怀任职邮传部尚书期间,估摸是拉好关系吧?把吕葆贞嫁给了亦同事亦朋友的交通部次长赵庆华当小妾。赵庆华时年38岁,家里有正室夫人,而吕葆贞不到二十岁。
吕葆贞虽然身份低微,但她性情温婉娴静且能容人让人,赵庆华的眷属和佣工都十分亲近敬重她。她共为赵庆华生下了4子3女,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赵一荻(赵四小姐)。赵庆华反对女儿去作妾,但吕葆贞同情自己女儿的遭遇,暗中支持她。使得赵庆华大发雷霆,疏远了吕葆贞。1953年,吕葆贞去世。
养娘是介于家庭教师和奶妈之间的一种职业,当然比一般佣工的地位和收入要高。盛宣怀家有个叫倪桂珍的养娘。倪桂珍17岁时毕业于上海女中,擅长数学,弹得一手好钢琴,曾留校任教。不知是何原因,曾在盛宣怀家中当过一段时间养娘。
后来倪桂珍与一位宋姓牧师结婚,生下了6个子女,成年后个个都成了民国时期出类拨萃人物。读者均知晓,在此不赘述。
往大了说,盛家出去的家奴都影响了华夏半个世纪。而盛宣怀本人更是对华夏影响数百年,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洋务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这样的人摆在赵川面前,要挖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