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驱马北邙
大汉,光和四年,鲜卑首领檀石槐死,其子和连代立,和连才力不及其父,性又贪财,处理事务不公,各部渐渐叛离。又常率兵抄掠汉地边境,后在攻略北地郡时,被汉军用箭射死,其侄魁头立为首领。
魁头为树立部落威望,率部寇略大汉幽州边郡,劫掠夏粮。幽州告急!
可是东都洛阳,大汉的天子——皇帝刘宏居然不在皇宫处理朝政,而是在后宫修建了许多商业店铺,让宫女们行商贩卖。于是,后宫中相互盗窃和争斗的事情屡有发生。刘宏穿上商人的服装,与行商的宫女们一起饮酒作乐。他又在西园玩狗,狗的头上戴着文官的帽子,身上披着绶带。他还手执缰绳,亲自驾驶着四头驴拉的车子,在园内来回奔驰。导致洛阳的富二代们竞相仿效,致使驴的售价与马价相等。
他还喜好积蓄私房钱,收天下之珍货,每郡国贡献,先输中署,名为“导行费”。
中常侍吕强上疏谏:“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岂有公私!陛下您现在广敛各郡的珍宝,内御府堆满天下出产的丝织品,西园里收藏着理应由大司农管理的钱物,骥厩中则饲养着本该归太仆管理的马匹。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且阿媚之臣,好献其私,容谄姑息,自此而进。旧典:选拔官员的事情应由三府负责,尚书只负责将三府的奏章转呈给陛下。被选拔者通过考核,加以委任,并责求他们拿出政绩。无政绩者,才交付尚书进行弹劾,提请转到给廷尉核查虚实,加以处罚,于是三公每有所选,参议掾属,咨其行状,度其器能;尽管如此严格,仍然有些官员不能胜任,使政务渎职荒怠。今担任尚书,或有诏用,如是,三公得免选举之负,尚书亦复不坐,责赏无归,岂肯空自劳苦乎!”
申牌时分,太阳已然偏西,漫天的云彩,被霞光染得一片金红橙黄。闪烁变幻的云团,有如飞禽走兽,有如莲花蒲团,在金色的神秘光环中,有如西方的佛祖世界。太学生刘和一身猎装,骑着快马在北邙山里游荡,脑海中回想着今日早朝的宦官中常侍吕强的奏折。
些许是累了,刘和驻马静静地看着夕阳在这北邙山西头慢慢落下,嘴里似乎感慨着:“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
为什么太学生刘和会“踟蹰”---这一副徘徊且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这就要从“穿越”二字说起了。
穿越到这个时代已有十二年——发现自己身处汉末,今年已是弱冠,前几天才完成冠礼。
最重要的是因为“刘和”有个父亲叫刘虞,有个“名号”叫“汉室宗亲”。就算他对历史再不精通的,至少后世的《三国演义》总是看过的吧——刘备逢人就说自己是汉室宗亲。
如果说,此二事还只是巧合,那么,在先后听说了陈蕃、窦武、张让、曹操、袁绍的名字后,确定无疑必是汉末了。
最先听说的是陈蕃。
父亲刘虞是东海名士又是汉室宗亲,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强之后。当时在和其一次聚会上,几个名士在品茶评比,议论天下的名士。有人带着仰慕的语气说道:“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此三君真是我大汉士人学习的榜样。”
又在去年听说了张让。
自大宦官王甫、曹节相继离世,皇帝刘宏为了均衡朝堂势力,巩固君权,对抗外戚、士族从而扶持起了新的宦官集团——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势力。天下皆知皇上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又在今年,听说了曹操、袁绍。
去年六月,朝廷下诏求贤,被举荐的不但有汝南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绍,也有故顿丘令沛国谯县曹操。
除了这几个人的名字外,陆陆续续的他还听过许多别的人名,无一例外,都是汉末名人。
只知道大前年改元“光和”,今年是“光和四年”,按照后世看小说和打三国游戏的经验可以断定:什么周瑜、诸葛亮、郭嘉的年纪都不大。估计袁绍、曹操的年龄也不会太大也就二十五六的样子,以此推断,虽处汉末,离纷争乱世大约还得十几二十年。
可是有块石头一直压在刘和的心头---光和末,黄巾起。
穿越前的刘和不管是从电视上还是书里,知道义军所过之处的地方惨状,好不容易穿越重生一次,三国年代没体验到,先在黄巾起义里丢了性命。而根据种种的蛛丝马迹,尤其近年,他分明地发现:似乎离黄巾起事不太远了。
这些年,大汉四周边郡不是有夷狄寇边就是蛮民作乱,顺带中原会接二连三的地震和大范围的传染疫病一再爆发,最严重还是“人祸”——豪强地主趁机勾结贪官污吏兼并土地、加高税赋。
这其中就有“刘和”,在一次类似流感的疫病中,八岁的“刘和”感染了风寒,昏迷不醒,等醒来之际亦是21世纪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刘和。
面对天灾人祸,人人恐慌,由此导致乡野基层的百姓信奉张角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
刘和在穿越前,有过成功,有过失败,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事已至此,既然无法改变,就只能想办法去适应,总不能坐以待毙。
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黄巾起义呢?
十几年来思来想去,不外乎三个办法,一个投靠太平道,一个避走他乡,一个聚众自保。
投靠显然不行。黄巾起义的声势虽大,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不投靠,不一定死;投靠,一定死。避走他乡也不行。想当那黄巾起事时,张角登高一呼,八州响应,信徒数十万,连接郡国,遮天蔽日、海内震怖。天下虽大,又哪里寻得桃花源去?
两者皆不行,唯有聚众自保。
只是,说起容易做起难。他既无威望,又无钱财,年方弱冠,世人不知,如何聚众?难道学刘备——吾乃汉室宗亲云云?
按照目前的情况似乎只能这样——自家的汉室宗亲可比刘备的汉室宗亲强!
中山靖王那是西汉的,刘胜又是有120多个儿子,都过了两百年了,早就出了五服了;而刘虞是东海王之后,这个东海王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长子刘强——论辈分当今皇帝真的要喊刘虞为“皇叔”。
这或许是自己最大的优势,这个出身可是比曹操、袁绍要好的很多,东汉代士人重名节慨意气,又因为察举制的选官制度使得地域观念加强,更加的看重出身。
所以要快速得到威望和钱财的办法就是好好利用这个优势,刘备这个“注水猪肉”都能成功,自己凭借千年的眼光和真宗室的名头,不敢说和曹操、刘备、孙坚、袁绍等人争雄天下,至少苟全性命于乱世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刘和想到此处微微一笑:“还有几天就太学毕业了,即将走上仕途。只要能当上官儿,好好干上一年两年,威望、钱不就都有了么?”
可问题又出来了,该当个什么官儿好?
“当官”不是问题,借助汉室宗亲的背景,父亲刘虞又是经学名士,怎么也能获得一官半职,但是摆在面前的选择也不多,虽然自己有着好出身,按照汉家规矩——刘和这样有宗室背景的太学生基本会进入内廷担任议郎、侍中这样的皇帝顾问官,若是太平时节,君主贤明也不失为好出路;可自孝章皇帝启用外戚、孝和皇帝任用宦官夺权以来国家势力在外戚、宦官、士族之间倾轧,到了孝桓皇帝时期,大汉已是“癌症晚期”,是一艘快沉没的帆船。
“方今天下,权阉当道,言路阻塞,有学识的人都退隐不出。与其做一个整天忙於文牍的文吏,何如当一个能为黔首百姓做些实事的地方官呢?”刘和骑马缓缓行之。
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外任地方官——宁做鸡首不为牛尾。
如果在大内皇宫整天接触不到人,忙于案牍之事,能得到什么威望和钱财?还不如干脆到东海老家当个村长土皇帝。
所谓郡守、县令者,代天牧民集诸权于一身,首要者须知汉家律法、知“五兵”——矛、戟、钺、楯、弓矢,但刘和宗室子弟,本就不是只研习经文,不通世事的。他从小读书,学过汉家律令,并因知乱世将至,虚心求教武艺,能骑射、会击剑,又研读《孙子》、《尉缭》、《司马法》等兵书,出仕县令长绰绰有余。
就在这时,刘和前方一人驰马迎面而来,刘和赶紧勒马避让。
那人旋即亦是勒马:“好险!”
接着双方下马,那人作揖:“马儿受惊,多有冲撞。可有伤着兄台?”
刘和先是看了看这人,比自己矮了一头——一米六五的样子,头负青巾,身着皮甲,背挂猎弓,腰挎长剑,白净脸膛,元宝耳,浓眉大眼透,只可惜塌鼻梁把他的相给破了,再加上厚嘴唇,实在是谈不上英俊;但是眼神含儿不漏,却微微透着一股英豪之气。
“无碍!兄台有心了。”刘和回礼道。
那人抬头看了看比自己高一头的刘和:一米七五左右,一身朴素便服,腰悬铁剑,剑眉星目,唇红齿白,有一股子书卷气,但闻其声却又散着几分英杰气息。
“在下谯县曹操!敢问兄台高姓大名?”那人施礼道。
“呀!曹孟德?”刘和脱口而出。
“君知吾名?”
尴尬了,第一次见到曹操,刘和有点失态。
“曹君大名,焉能不知?年二十举孝廉,除洛阳北部尉,京师敛迹;复又外任顿丘县令,为民请命,造福一方。曹议郎,我可有说错。”
“些许浮名罢了,君谬赞了。”曹操憨憨一笑。
刘和正了正身子:“在下东海刘和,字顺之,太学学生。”
“刘君!冒昧一问,君可识五经博士刘伯安?”
“正是家父。”
“顺之兄,如若不弃,可否和我一同前去狩猎营地一聚,以解方才之误会?”曹操邀请道。
“孟德兄年长我些许,岂可平辈论之。是故长者邀,不敢辞——恭敬不如从命。”
“顺之言重了。顺之请!”
“曹兄请!”
两人上马奔赴狩猎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