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宋伐(七)
第一百六十一章宋伐(七)
宋军用一种比雷霆还要厉害的大炮,把北门炸坍了一个大缺口,樊城完了。
这个是樊城守将在赶往北门城楼的路上听到的最多大喊,很多的士卒陷入了癫狂之状态下。一伙退逃下来的乌合之众,顷刻间就将樊城守将前往查看的路堵了个严严实实,看着士卒是那样的状态,第一个念头就是完了,樊城完了。
再也没有心情往北门前进,也可能是没有勇气吧,因为他看见从城门那浓浓的硝烟中,宋军如潮水一般涌了进来。朝着城内各处杀去,这个时候不跑,恐怕也就不用跑了。只得下令收拢残兵往城南逃去。
整个樊城都成了战场,每一条街,每一个小巷,凡是有宋、元双方的士兵的地方,就有战斗,就有厮杀。
战斗在延续着。日头西斜时分,金奎不愧为医院悍将,此时正领着百余名亲兵,正在与元军的残余展开巷战。他手挥大刀,一路砍杀,不知有多少元兵,成了他刀下之鬼。现在仍然在顽抗的士卒,大部分都是蒙古人,已经算是极少部分了。之所以仍然以死相抗,是因为宋军对蒙古人的极端做法的确是震慑了他们。
元军死伤惨重。但是仍然没.有停止抵抗。这是吕文焕他们不曾料想到的。他原以为城既破,战斗也就结束了。哪想到会有如此激烈的顽抗。这使他不得不把大批的后续部队调进城来,投入战斗。
当然,他们不会想到,姜明当初立.下“必杀蒙古人”这个军法时,是因为大宋当时处于极端的劣势,而那个规定可以震慑汉人不再投降,威胁蒙古人少做点恶事。而深一点的意思就是可以给一些随长官投降的士卒一条生路,让他们有改过的机会。
而现在大宋处于攻势,这种命.令在围城的情况下,只能起到让元军背水一战的作用,效果正好和十年之前是反着的。
而这些文人们是远远也想不到的,一成不变和教.条主义是士大夫的最大弊病。
绝望的元兵开始放火了,樊城的街中心立时成了.一片火海。樊城完了,先是炮击,然后就是元军纵火,一个本来大宋所建设固若金汤的战略要点,如今却是毁在了自己手里。
大宋中兴十二年二月,也就是樊城陷落后的一.个月,天气奇冷。一连几天的凛冽北风,像是将整个汉江的冷气,全都灌进了江畔的襄阳城,城里冰窟窿般的冷。
眼看着樊城消.失在自己的视野当中,被围困了的襄阳城中,随世昌和众将的心如同掉进了护城河那冰窟窿里面,一片冰冷。日子过得越发的艰难了。本来玉昔帖木儿给自己留在襄阳和樊城的人马才六万左右,在樊城一役中,二万没有了,现在襄阳城中,不到四万兵马。其中还有三千左右的骑兵。
这几天看到宋军的这个架势,至少要有十万人左右,何况还有那无坚不摧的火器,樊城就是在他们眼看着城墙慢慢的塌陷下来,成为一堆废墟的。只发****六次,他清楚的记得,虽然襄阳城修建的要比樊城坚固很多,但是能抵挡了几次呢?
是能多抵挡一次还是两次,随世昌的嘴开始发苦起来。还好在宋军最为锐利水军还没有过来,否则顺着汉江而上,直接在江面上发射火器,那么对于襄阳城才是最大的噩梦,到底该怎么办呢?
他这么在大堂里踱着,看着无言的众将,心里越发沉重,猛然想到就算是在这里发愁又有什么用?想到这里,没有犹豫,就急匆匆地率领众将朝城楼上去了。
去的也是北边城楼。自樊城陷落后,北边一带全成了宋军的地盘,对襄阳来说,是失去了有力的支柱。而对宋军说来,这已是他们安全的后方,相应说来,在防务上或有可钻的隙处。到时间倒是可以考虑突围,此时,他已经失去了再守下去的信心了。
可他们一行刚登上城楼,就有传令兵跟踪来报:请大人到东边城楼去,有紧急事禀报。匆匆赶到东边城楼的时候,负责东门防御的部将黄顺正焦急地等在那儿。一见随世昌他们过来,就急切地禀报说:
“千户大人,你看这东南边城外宋军的布局大不相同了。敌人好像布署已就绪,只等动手了。才急着请大人亲自来看看,也好拿个主意。”
肃然地走近城垛边的一个缺口,凝神察看冷风肆虐的城郊。但见沿汉江两岸,排满宋军蓝色的战旗在猎猎飘扬。汉江全被大宋军队控制了。
旷野处,极少行人,不像前几天那样到处是调动的宋军。这说明宋军已完成了兵力的部署。只有不远的一个小山包处,有一小队人在忙着砌一道短墙,还有一队人在拖拉着什么。他虽没看明白,但也能觉察得出那必然是一项重要的军事工程,说不定就是与樊城陷落最为紧密相关的火器设置。
见随世昌久久凝视着那个小山包,黄顺就一旁解释说:“大人,那山包之上的工程,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大家琢磨着那里八成是炸毁樊城城墙的火器,好像听他们喊着叫什么炮。这回他们又打算用这种炮来对付襄阳城”。
随世昌不用看也确信那是宋军极具威力的火炮无疑。元军的斥候也不是光吃白饭的,早就知道宋军有这么一个利器,只是没有想到他的威力有那么大而已。看到这个情景,他心里也明白,一当工程完成,元军就会攻城。
宋军选择东城楼进攻,也是选择极当的。东城靠近汉江码头,是人口密集的繁华商业区。向这里打上几炮,最易造成全城民心的混乱。那么就会动摇一些家在襄阳附近汉人的军心,那种后果是可怕的,说实话,他每天都在担心那一天士卒们会暴动起来,反戈相向。
这么想着,他不免暗暗叫苦。但他毕竟是守城全军的主帅,也算是一个骁勇能战的良将,也不愿表现自己的无能。他说:“我们已被宋军包围了,原来樊城还在,两城相互依托,牵制着宋军的兵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分兵以对。现在樊城已失,宋军集中兵力对付襄阳城,我们的危难处境,是可想而知的。”
既然是已经心生退意,不如趁着现在试探一下诸将的想法,如此的先把困难摆出来再说,至于降宋,他曾经也想过,不过想起了自己的老上司刘整说过的一句话,“士大夫是最不可信的,他们往往把人卖了,还是满嘴的仁义道德。”
刘整是被贾似道逼反的,但是也和他是个武将,而不是士大夫出身有很大的关系,当初要将刘整治罪,连个求情的人都没有。确实也真的令人心灰意冷。虽说近几年来。大宋变了很多,但是排斥武人的习气仍然盛行,那个什么国师,不就是被夺了军权了吗?一个武人手中无兵,那还不是人人鱼肉?
罢了这个念头,这年头,还是手里有点兵比较好一点,随世昌毕竟跟着刘整降元,至今已经近三十年,年龄已经近六十的他,不想再出尔反尔了。就这样走下去吧。
众将一时无言,现在等援兵,那几乎是妄想,此去开封,多少路程?远水又岂能救近火。就算用骑兵杀出了重围,只怕你还在路途中哩,宋军就已猛攻城了。更何况,开封是什么情况,他又不是不知道,那里有援兵可以抵挡十万宋军啊。
据随世昌估计,现在中原地区的骑兵,加一起也不会超过三万人。而且还是比较分散的在各处驻扎。如果能集合起来对宋军的步兵说不定还能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这样的分散,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万全之策只有一条,拼死守城,与城共存亡。真的要那样吗?自己这把老骨头真的要埋在这里吗?无言可说了。
回府之后,随世昌的情绪还是不稳定。想到与城共存亡,他就意识到,这决不是一种不会出现的豪言。面前的形势十分明显,只要宋军攻城,保住城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而拼上一条命倒是必然的。
襄阳城破,虽然宋军不会像当年的蒙古人那样残暴地屠城,但是兵祸之下的襄阳也会成为一座血城。就算有千百解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不过这次随世昌想的倒不是百姓,而是他那一堆妻妾儿女该怎么办,这么多年以来,他在襄阳守备,而妻妾儿女却都在开封或者大都,其中几个儿子还在各处为官,自己降宋不要紧。难免自己降了以后不会有人找自己家人的麻烦。到那个时候,谁还回来帮助自己呢?
正当随世昌无可奈何地在那里苦思的时候,突然一连响起“轰隆轰隆”三声巨响,震天动地,把屋瓦震得哗啦啦的,随世昌明白,这是宋军开炮了。他正想要出去看个清楚明白,这时有士卒禀报来了,那士卒说:“千户大人,元军用火炮把谯楼给轰垮了。街上都乱了。大家都正赶到东门去了,请大人去议事。”
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为大家提供各类全本小说免费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