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布哈拉之战(十)
第一百一十七章布哈拉之战(十)
设在卡拉库尔城市政府大楼的第一集团军指挥部今天到处洋溢着一股欢快的情绪,第二集团军已经赶到而且重创了三个西北军骑兵师。消息传来,连续工作了几天的参谋们一扫疲惫的状态,走起路来连脚步都轻快很多。
然而,欢乐总是短暂的。不过几个小时,卡拉库尔城的炮火便又猛烈起来,枪声响彻全城,愁云似乎又笼罩在大家头上。地下指挥部,隐隐传来阵阵争吵声,这是以前很少见的。伏罗希洛夫看看在座的军官,“各位,坚守还是撤离,最高指挥部给了我们自由决定的权利,如果选择撤退,第二集团军将会接应我们,你们有什么想法?”
“伏罗希洛夫同志,是到我们撤退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说已经胜利扛住了敌人疯狂的进攻,现在第二集团军已经赶到,凭借优势的兵力,完全能够击溃敌人。而我们的士兵们已经筋疲力尽,在等下去,就算不是战死,也要累死”说话的是师长弗拉基米尔。他是个格鲁吉亚人,一向说话粗声粗气,可能是几夜未睡的原因,声音更加低沉,这让他不得不提高嗓子说话,就像吵架一样。
“弗拉基米尔同志,我知道大家很辛苦,可是敌人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就像卡在敌人喉咙的一根鱼刺,只要我们不走,敌人就无法全力对付伏龙芝同志的第二集团军,我们胜利的可能性也能更大一些”克雷连科在旁边说道。
弗拉基米尔一阵苦笑,“这个我也知道,只是我们苦战一个多礼拜,而敌人至少还是轮流进攻,得到了休整,这和我们还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援军的到来使很多士兵的心理彻底放松了,现在他们只想撤离,他们已经完成任务,他们不想再打下去,我们不应当再要求他们做什么”停了一下,他又说,“事实上,前线的抵抗已经没有先前那么彻底,虽然我及时制止了士兵们撤退的冲动,但是,我们已经丢了很多防线,敌军的攻击也比以前疯狂,你听炮声,已经离我们不远了,现在他们是不惜一切代价地疯狂进攻”
“你们也是这么想?”伏罗希洛夫扫视了一遍全场,没有人说话。
“我知道你们的难处,都不愿说就是默认了,好吧,那就撤退吧具体事宜,还请克雷连科同志布置一下”
马安良盯着眼前那副卡拉库尔城地图,小心地用铅笔在上面勾勾画画。全面进攻已经投入了两个多小时,可以说是不计伤亡,最大限度给敌人施加压力,到目前为止进度还是蛮快的,地图上代表自己部队的红旗已经画满半个地图。但马安良却一点都不轻松。在他后面,马麒亲率五个师和敌军主力对峙,压力可想而知,自己早点解决这边的战斗,就可以早点去那边支援,是不是把最后一支预备部队也压上去。
正想着,门外一个参谋走进来,“报告,第一师和新2师分别遭到敌军反扑,请示是否进行增援?”
马安良一愣,随即哈哈大笑。那参谋有些纳闷,又不敢问。马安良笑着说,“看样子苏俄人已经坚持不住要撤退了,命令第一师和新2师坚决顶住,命令预备的新6师可以撤出战场了,立刻支援马麒司令。另外,电告马福祥司令,就说苏俄军可能开始撤退,请他们按照预定方案执行”
虽然是撤退,但苏俄红军还是显示出良好的军事素养,人流从东门缓缓而出,秩序井然,没有人高声说话,只有军官们不断命令和打气的声音,一点也不像匆匆撤退的样子,倒像奔赴前线。
伏罗希洛夫站在城墙上,遥望城内,那里激战正酣。“弗拉基米尔同志能不能摆脱敌军追击确实是个问题啊,看样子敌人咬得很紧。有支援部队的消息吗?”
“伏龙芝同志把三个骑兵师全部派来增援我们了,后面还有四个步兵师,他们除了接应我们,还将在东线对敌人展开攻击。”克雷连科答道。
伏罗希洛夫皱皱眉,“若是接应我们这些部队是够了,但要是展开进攻,恐怕会导致兵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吧现在总兵力上我们已经超出敌人,应该稳打稳扎才是。”
“第二集团军参谋部可能有自己的想法,或许这样更能体现兵力优势,敌人会显得捉襟见肘。伏罗希洛夫同志,我们该走了”
伏罗希洛夫没有说话,默默走下城墙,第二集团军的事,确实现在轮不到他来说话。
部队大概走了二十多里,远方突然传来剧烈的马蹄声,克雷连科看看手中的怀表,还不到和支援部队约定的地点,难道是敌人的骑兵,大家顿时紧张起来,“做好战斗准备”
那支骑兵越来越近,克雷连科手执望远镜,一面红五角星军旗映入眼前,军旗下面,是身穿苏俄红军军服的骑兵战士。“他们好快,比约好的时间提前十多分钟”
见是自己的部队,苏俄红军大部分战士紧张的心顿时放下来了,援军终于到了,许多人兴奋的说大叫起来,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举着手中的武器向远方致意。苦战了这么多天,终于看到自己的人,意味着很快就能休整几天,人们压抑不住心中兴奋地心情,发出一阵阵欢呼。
骑兵越来越近,克雷连科在望远镜中甚至可以看到前头骑兵清晰的脸庞,那是一张典型中亚人的脸型,应该是苏俄红军中的中亚战士,在红军中有一些。旁边那个,恩,也是中亚人,咦,怎么后面几个也是?
克雷连科感觉情况有些异常,居然全部是中亚各民族的,哈萨克人、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都有,俄国人却没有几个。骑兵部队卷起漫天的风沙,离这里已经越来越近,却没有半点减速的意思。
“不好,敌袭准备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