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崭露头角
接下来几天,李松就坐在老医者旁边,一起给人看病。
如果老医者有把握的,就按中医的方式来,毕竟千百年来中医也治好了无数病患。如果没把握的,才交给李松。
李松觉得这样也好,青霉素作为这个时代的大杀器,也确实不宜轻易使用。况且任何药物用多了都会产生抗药性,慢慢就不灵了。现世界不就是如此,很多病都需要各种头孢、沙星类的药物才能对付,但是细菌、病毒也在不断进化,甚至出现了“超级细菌”。
看了几个病患后,老医者就遇到一个没把握的情况,于是让李松看看。
李松拿出听诊器听胸部,又看了看病人的喉咙。幸好是个男人,虽然周围的人都有些诧异,但还是检查完了。要是个女病人就不好办了,古人都很保守的,这样检查估计接受不了。所以古代的医生只能望闻问切,对于女病人只能悬丝诊脉。
这个男人情况还不是太严重,李松给他开了些消炎药,叮嘱他每天3次,每次1片药丸,一定要温开水冲服,切不可用茶水。还让他过3天再来看看,确定下疗效。
茶叶除了可以提神醒脑,还能清热解毒,但这样就会降低西药的作用,所以服用西药时不宜用茶水冲服。这个道理古人当然不清楚,所以李松特地加以强调。
老医者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听诊器,似乎跟中医的诊脉有点相像;至于这药,就完全看不懂是什么路数了。
又看了几个病患,这次遇到个情况比较严重的男人,据说咳嗽好几天了,额头已经很烫,听诊时肺部有湿罗音。这个看来应该是肺炎了,只能用青霉素了,否则按照这个时代的医疗水平,那就是个死。
李松先借用老医者家的炉灶,烧了一大锅开水,用蒸笼给注射器具消毒。等器具凉下来后,先要给病患做皮试。虽然现世界里打针一般是护士的事情,但作为医生的李松,必要时也可以上阵的。
周围的人更惊奇了,老医者问:“公子可是要针灸?”他看到器具上的长针,以为是针灸。
“不是。”然后李松对病患说:“待会要给你扎针,可能有点痛,请你忍一忍。”
病患点了点头,但是过了一会,那扎针的疼痛还是很难忍,他都差点叫出来,幸好很快结束了。
确实,皮试的那一针还是有点痛的,现代人都知道。
李松让病患休息了一会,然后再检查皮试的地方,没有红肿,可以注射青霉素了。
在现世界里,青霉素通常是臀部注射。也可以选择胳膊上方三角肌注射,但因为青霉素对局部刺激较大,三角肌注射有时可能要多遭点罪。
起初李松让那个男人脱裤子露出屁股时,不出意料引起了病人的强烈抵触,周围的人也都哄笑不已。没办法,只能选择胳膊来打针了。
“有什么呀,有什么啊,俺们那嘎达,连妇科都有男医生呢。”李松心里嘀咕着。
打完针,李松让病患到后院休息一下,第一次在古代使用青霉素,怕出问题,需要观察一下。
任何药物刚开始使用都是效果最明显的,病人休息了大约2个小时后,自己都觉得舒服了很多,额头也没那么烫了。既然如此,李松让他先回家休息,多喝水,明天再来打针。
接下来,又有一两个人打针。
过了两天,打针吃药的病患都来报告说完全好了,没啥问题了,吃嘛嘛香。
这让老医者颇有些震撼,因为他很清楚,这些人要是在以前,那基本上都可能活不了,要不然为什么古代平均寿命经常都不到35岁呢,即使和平年代也是如此,就因为医疗水平所限啊。
诗圣杜甫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古代高寿之不易。能活下来的都是体质超好的人。
“简直是神医啊。”老医者心道。不过他也有个困惑不已的问题,就是那些药是哪来的,他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李松自然知道早晚有这一问,他也早想好了说辞:“先前在北平郡学医时,遇到一个老神医,我这些医术都是他教的,药也全都是他所制。”
“那贵师名讳是?”
“我师父姓张,乃张仲景老先生之孙。”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后人尊称“医圣”,著有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所确立的辩证施治原则,后来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李松抬出张仲景,是为了扯虎皮做大旗。
“原来是名医之后,真是家学渊源啊。”老医者顿时满眼都是小星星,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贵师现在何处?可否拜见?”
李松心说这可不能让你见,因为根本没这个人好嘛。
“师父他老人家云游四方,不容易遇到,我这次也是等了好久,才有幸求得这些药。”
老医者有些失望,不过好歹还有李松这个徒弟,也好就近观摩。
经过这几天,李松的名声是打出来了,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虽然他看病、治病的手法都有些怪异,与众不同,但谁管这些呢?只要能治好病就行,老百姓都是很现实的。
当然,该李松得的钱,老医者也不会少。晋朝流通的都是五铢钱,李松打算先攒起来,以后再设法兑换成黄金。他自己也租了个房子住,算是在这个新世界安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