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家宴
坐在韩续宾旁边的年轻女子,是韩续宾的妻子李夏衣,韩猛虽然是长兄,但是由于从小就被设定了,要苦读诗书进入仕途,因而在他做官之前,就不会让他拥有妻室。而韩续宾则是一直花时间在料理家中的生意,没有了这份规矩,也同这个时代的少年们一样,早早的成了亲,此时的韩续宾年仅二十一岁,却已经是一个有了三年婚龄的“老男人”。
而且,因为是大户人家,韩续宾还有三个小老婆,也就是小妾,可真是把韩猛给羡慕的直流口水,稀里哇啦的,人家怎么就可以左拥右抱,艳福无边,自己却要打个光棍呢?太不公平了,太不平均了,一边是一比四,一边是一笔零,简直就是剥削……
说到这个李夏衣,也算女中豪杰,韩家的生意全靠她细心打理,才不至于江河日下。
其实韩续宾也蛮有能力的,由于当年韩猛的父亲,爷爷,二叔相继离世,而母亲赵玉并不懂经商,韩猛又要读书考取功名,家庭的重担,便压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韩续宾的肩上。
本来大家都对韩续宾很质疑,质疑他是不是能挑起这个重担,但是韩续宾在这两三年里居然把生意料理的井井有条,比起之前韩老太爷在世时,还有所进步,原本的生意持续稳定增长,另外又新开了一家骡马行,生意还火爆得不得了嘞。
这样的好结果,首先,当然是韩续宾本人的功劳,其次同样年纪轻轻的李夏衣更是巾帼不让须眉,比起韩续宾,甚至更强出几分。
说起来,韩猛一家也算是真龙护体了,堂兄弟二人却能亲如手足,不分你我,而且个个是英才,弟弟娶了个漂亮的小媳妇,就更是天纵英姿,主内主外都是一把好手,这样的一家青年才俊,真是羡煞旁人哦。
“大哥啊,我本来还在担心,大哥你这些年苦读圣贤书,只闻之乎者也,适应民间市井初来乍到的,应付不了这些市井之徒,没想到今天你如此简单的,就摆平了新馆上任的第一个案子,看来以往倒是我多虑了。”
韩续宾的话乍一听起来,很像是大户人家的兄弟,勾心斗角,讽刺挖苦的场面话,但是韩猛的记忆里很清晰的记得,韩续宾和自己亲如手足般的深厚感情,由此,对这笑言笑语不但没有一点点的抵触,反而觉得字字真挚,心中暖洋洋的,就差热泪盈眶了。
“呵呵,二弟啊,前些年,家里的担子都压在你的身上,为兄我,只知道整日在书房里,山野中苦读诗书,研究学问,可是让那个二弟你受累了,今日我终见天日,熬出头了,以后我们兄弟必定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来,二弟,咱干了这杯酒!”
韩猛的潜在感情涌了上来,一杯佳酿白酒一口全闷下了肚子,把他给辣的,差点一口把胃里的东西全吐出来,他可没喝过什么烈酒,忽然这么狠的灌了一大杯,不但自己受不了了,也让赵玉和韩续宾看得傻了眼。
“大哥,平时都不见你喝过几滴酒的,今天怎么这么豪气?”李夏衣站在韩续宾身后笑呵呵的问道。
“今天高兴,喝几杯应该的,再一杯我敬娘和弟妹了。”说罢,韩猛又是一杯酒下肚,热热的肚子,比起之前的那一杯,适应了不少。
这古代,什么东西质量都很讲究啊,这酒里就不能学学后世,多掺几杯清水吗。酿酒酿的那么纯正做什么,害得本少爷丢人了。
韩猛皱着眉头,盯着手中的酒壶,心里狠狠的咒骂了几句,猛然间远离了后世,没了伪劣产品,还真有点不太习惯啊,别别扭扭的。
“恩呵呵,难得他们兄弟俩开心,多喝几杯权当做庆祝也是无妨的,两个少爷啊,咱们韩家以后就指望你们发扬光大了,一个从商,一个踏入仕途。古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你们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在为韩家出力。家里的生意虽然忙活,但是这么多年了,有自己的规矩,不用咱们再时时费心,老二你也别老着急回家照看生意,就在这县衙内住着,过上几天清净日子吧。”
韩续宾会心的笑了笑,“大娘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没意见。”
“大娘,大哥在这县城里可是要上任好几年的,咱们来这里一趟,舟车劳顿的也不是个事情,其实在海州的生意都如泰山一般稳当了,平时偶尔去看看也就可以啦,根本不必长年留守。我提议,咱们可以乘着大哥在东海县任职这段时间,把家里生意做到东海县来,这几年就主要把心思放在东海县的新生意上,有大哥在,对县里的大小事都了解,咱们的生意也就好做了许多呢。”
“好啊!夏衣说得有理,我还琢磨,你们每次回了海州之后,我这身边天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呢,要是都能留下来当然最好了,一家人嘛,应该生活在一起,老是分开那成了什么样子。”李夏衣的提议让赵玉兴奋不已,老太太年纪大了,家里又只有这几个孩子,晚年和他们呆在一起,赵玉才能享受到一些天伦之乐。
韩猛对这个便宜老娘还是颇有好感的,虽然自己和赵玉仅仅是第一次见面,而且这个娘本身的性格并不是韩猛喜欢的类型,但是赵玉那种全心关怀家人,爱护子女的情怀让韩猛非常的欣赏。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长辈如同天上的大罗神仙一般的高高在上,做子女的都必须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境界,还要在长辈们打累了,骂累了之后,主动的斟茶倒水赔不是,全无一点点的人权可言。
但是赵玉就不同了,在韩猛记忆里的画面,赵玉对自己和韩续宾从来是细心关怀,从来不会动则打骂他们二人,偶尔有什么过错,也都是苦口婆心地剖析事件,讲道理,让韩猛和韩续宾一点点的懂事,成长起来。
这样的母亲,在明朝,是很受子女爱戴的,毕竟古代不打骂孩子的长辈凤毛麟角,可不比后世,打骂孩子行为过激,政府要制裁你,百姓要唾弃你。这个年代打孩子是家常便饭,人人觉得理所当然,官府都帮着长辈们,何况宗族的势力远在官府之上,没等着官府出面,宗族的老头子们就够你受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