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宋时州言传身教 宋成学武练枪
在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历经200多年,是中原战乱最频繁、民众饱受外族欺辱的时期,自从西魏权臣宇文泰(公元535~551)发明了府兵制后,中原人的个体战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历经北周、隋朝的发扬光大,才完成了驱除外虏,结束动乱的伟业。
隋文帝时期(公元581~604),府兵的战力发展到鼎盛,此后的帝王则不断弱化府兵制的功能,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府兵制被彻底停废。
宋成第一次见到他现在的父亲时,就被他手持短刀给狍子开膛破腹给震惊了,如今他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家里还有战马、长枪、猎叉、腰刀、弓箭、盾牌等。
从记事以来,宋成的生活就是猎杀和躲避猎杀,出于男孩和猎手的本能,他对每件兵器都爱不释手。
宋成的父亲宋时州有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再加上百年来战乱频繁,经过数代人铁血传承,对冷兵器杀人技能有着深刻理解,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熟知各种兵器长处和短板。
世上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将自己的技能传承给下一代了!。
父亲特意淘换了一件上好的枪杆粗料,所谓上好的枪杆粗料必须是在硬木树的主干上劈制的木料,然后还要自然放置二年以上,待其彻底定型后,才能制作枪杆。
这是一根稠木,其特性是质坚、不易开裂、有弹性,是制作枪杆的最好材料。父亲让儿子打下手,一起制作枪杆,将这个粗料仔细刨刮,确保材料被修整的笔直,首尾粗细一致,截面滚圆,最终制作成了一根直径30毫米,长1.5米的木棍,然后上漆---阴干---打磨,如此往复三道,一根油光锃亮的木棍呈现在眼前。整个制作过程历时六天才得以完成,在这些天中,从第一天开始,每一天过后宋成都觉得已经做的很好,但第二天发现,会被制作的更好,当最终父亲满意地将成品交到宋成手上时,宋成捧在手上,反复抚摸,吃饭时都舍不得放下。这次制作过程,宋成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到了什么是精益求精。
从此,宋成拿着这杆没有枪头的枪开始学习枪法了,当然是从基本功开始练起:
起手式:弓步端枪,枪身前高后低,枪尖斜指前方。
平刺:要求稳、准、疾,枪去枪回一条线,连续突刺不走样。
拨挡:转腕拧枪,不要多余动作,压偏敌方刺来的兵器。
撩挑:对敌方用兵器扫、劈、砍的进攻方式,以撩或挑的方式将敌方用兵器拨开。
崩枪:用枪挡(枪头与枪杆连接处,一般距枪尖20~30公分)作为击打点,握枪的前手和后手猛然反向震动,将震颤之力传递到枪挡,击打对方的人或兵器。
宋成练枪初期,练完基本功后,总觉得施展不开,还喜欢大开大合,棍打一片,觉得威力十足。父亲及时告诫,动作越大,对手就越容易提前防范,攻击时兵器的运行轨迹越长,对手就越容易躲避,然后父子对练,宋成每次挥棍攻击时,父亲都是不招不架,后发先至,一个突刺,刺中宋成。
防守时,一个人被攻击的面积就在方寸之间,只要守住自身,防守的动作是越小越好,防守动作越小,由守转攻就越迅速。反之,攻击时的的幅度越小,连续攻击的频率就越高。
枪招的精髓就是在防守和攻击的幅度小基础上,还能使出疾劲的力道,因此说,枪是百兵之王。
辅助练习中,除了练力(耍石锁、举杠铃、负重跑),练筋(压腿、下腰、展臂),练骨(抗摔、抗打击),还要练气,练气的常见招式就是蹲马步和站桩,有道是练力不练气,不会用力气。力源于地,生根于脚,经腿、腰、肩、臂合力,传递到手,才能爆发出强劲力道。
蹲马步和站桩还有助于培养沉稳如山的性格。
北口寨人人尚武,每月所有府兵集合操练一次,练习阵型、切磋武艺。当孩子年满16岁时,只要武艺得到认可,就会加入集体操练,目标是子承父业,成为新一代府兵。
北口寨的孩子相当于从小就置身于武校之中,父辈们久经沙场,不乏高手,玩伴们都各有家学,相互促进。高道和陈翔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自从宋成加入进来,无论是谁,与宋成单挑,都难讨便宜,彼此刺激下,都更加刻苦。因此,这一批人,在后来的乱世中都大显身手,并出现了多个顶尖高手!。
除了兵器以外,骑马射箭也是习武者必练项目,北口寨许多家庭都有战马,骑马是孩子的娱乐项目,自然各个都是高手,射箭练到高手的境界时,是手眼相通,儿童时期心眼未闭,只有这时开始练起,才有可能成为神射手。
------------------------------------------------------------------------------------
注:
古代射箭与现代射箭运动的手法是不同的,现代射箭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箭矢的尾端放到弓弦上后,继续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指头一起拉弦开弓后射箭;而古人是用母子和食指从箭囊中抽出箭矢,将箭矢放到弓弦上后,不经调整,顺势用拇指勾住弓弦开弓射箭(为了防止拇指损伤,故戴有扳指)。
可见古代射箭方式从抽箭到射出,比现代方式快的多。你可能会指出,一根拇指没有三个手指的力量大,影响开弓力道,但经练习,一根拇指的力道完全没有问题,最终能开几石强弓,完全取决于两膀之力。